小米MI-1S青春版京东商城报价1299元,重400g,约合3元/g;真心香瓜子160g,市场价4.8元,约合0.03元/g…在每天奔波送货的快递员那,这些数字将真正变得有“份量”,但问题时,同样的“份量”未必等同于同样的价值。这就是在食品电商界曾经普遍讨论的“每公斤价值”论,也叫“每公斤利润”论。实际上,如我买网一样的食品垂直电商,一直受此所困。
业内公开讨论的一个结果显示,“每公斤利润”绝对是关系着网络食品销售毛利的硬性指标。而对每公斤利润的控制有两个办法,一是将销售产品的定价人为提高,但前提是,你所卖的产品具有可被提高的先决条件。而第二是,从物流处着手,降低销售产品的发货、送货成本。
“钱尖”上的食品电商
一直以来,相比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等综合类的电商来说,我买网等食品垂直类电商在公开层面稍微显得有些冷清。即便是“大尺度”的促销广告也遍布于该类电商网站的醒目或边缘位置,能激发致服务器崩溃的那种场面,还不多见。
在我买网的一周畅销榜中,像“大唐西域哈密五星大枣”、“初萃龙粳稻大米”等仅以百计的用户评论与京东、淘宝等热销品动辄过万的消费评论相比小巫见大巫。
“光看页面,我看不出来我买网的人气。”在南礼士路海通大厦上班的一位白领朱琳(化名)对记者说。
食品电商企业,每天都要面对客单价、转化率、连带率、利润率、重复购买率等大量的数据,但从根源上讲,只要将一项工作做好,就能在整体上保证数据的靓丽,这项工作就是维护客户体验。
但在实际运营中,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食品电商市场格局未定的大形势下,客户体验维护成为头等难事。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产品雷同。按照业内公开的解释,这里面的雷同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电商与线下实体店的产品雷同问题;另一方面是食品电商与食品电商之间所存在的产品雷同问题。正是由于国内食品电商存在的这两个面的产品雷同问题,使得网友们对国内的食品电商普遍不买账。
虽然中粮集团作为传统食品业巨头,在做网购方面不缺乏原有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宣传资金,但作为传统食品产业链企业仍旧摆脱不了线下线上产品雷同,价格相同,送货物流平台完善等等问题,而更多只是将线下实体店铺内容平移到网上,很难吸引眼球。
由此与躺在“钱堆”上的综合电商相比,食品电商顶多算是站在“钱尖”上。
内部沟通风险多
我买网不仅受当前大产业发展形势所困,于中粮集团内部,也存在资源调配整合不善、沟通机制欠缺等问题。
据《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此前的一篇《中粮“阿米巴虫”式电商》文章中报道,在中粮集团内部,尤其一些现有业务发展很顺利的成员公司难免担心,如果产品上网销售,有可能导致价格体系紊乱,最终会影响与经销商原本很不错的合作关系。结果,越是传统渠道畅销的产品,越有可能拿不到货。
而更为滑稽的是,该报道称,在一群80后、90后中间格外打眼的唯一一位60后、采购部经理熊健发挥了关键作用。每次遇到担心影响传统渠道体系、不愿意向他们供货的业务部门,在中粮集团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熊健便出马,“老资格对老资格”,谁也无法质疑他对中粮销售体系的谙熟,他的解释和担保消解了不少来自内部的疑虑。不过,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一名60后的员工,已接近50岁快要退休,如果他退休了,我买网是否将陷入供货源紧缺的尴尬境地。
此外按照报道,目前中粮食品电商部采取的策略是,主力商品线上线下价格同步。比如占据去年中粮食品总销售额30%的福临门小包装油,其线上线下基本同价,有些产品甚至线上价格还略高。如果要参加电子商务平台的各种促销活动,运营者也不会轻易调整价格,而是采用买赠、返券等形式。由此福临门将不会成为我买网的主推产品,但如果缺少了类似福临门小包装油这样在实体店中“明星产品”的购买诱因,我买网的销量增长将失去强大的动力。
在失去销量、库存供给与价格优势三大运营保障后,我买网的品牌价值将随之贬低,而这家由中粮集团苦心打造、高层倍加重视的网站,因为国企体制的羁绊,并不会像私企做事一样被马上干净利索的“切除”,日期长久,我买网就变成趴在中粮母公司“粮堆”上的一只“大蛀虫”。
- 垂直电商生死局:回归本质 赚钱是王道 2012/12/24
- 业内:电商和传统零售进入竞合时代 2012/12/24
- 业界:电商与店商应谋双赢 2012/12/24
- 王岐山出席并主持第二十三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 2012/12/24
- 陈德铭介绍第二十三届中美商贸联委会的成果 2012/12/24


- 真炒作还是假实惠 “双11”网购盛宴...
- 榆林商务信用平台启动 完善信用体系建...
- 王老吉商标争夺战上演续集 红罐包装归...
- BCP携江苏商务信用平台参展电子商务...
- 360百度大战升级 多方呼吁健全诚信...
- 搭载区域商务信用平台 促商务信用建设
- 南山光明再现丑闻 乳制品企业疑似集体...
- 2012中国行业信用评价推广与应用研...
- “库巴购物网”频频遭投诉 电商再遇冰...
- 淘宝漏洞衍生灰色产业链 电商信用面临...
- 纳纳购案终结 消费者赢了名誉输了金钱
- 商战变“火拼” 无序竞争亟待信用监管
- 奢侈品电商成掘金点 信用监管保障健康...
- BCP参展第三届网交会 加快信用认证...
- 2012年重点战略合作项目推介会圆满...
- 3C电商大战火热 信用或成制胜要诀
- 电商跨界容易越界难 行业亟需信用“无...
- 童装行业问题多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