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新闻 > 正文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解读
2012-12-23 14:59:57 来源: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市场信息体系基本健全。目前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市场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和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职能已逐步实现从单纯保障农业部门自身办公系统运转向为农业系统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转变,市场信息机构与信息中心合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据对全国28个省1912个县调查(下同)整理情况看,目前超过55%的县设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近四成的县配备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的县超过80%。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国近39%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大多与乡镇农技推广、质检机构或政府服务机构合并建站,终端设备配置及互联网接入条件良好。22%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主要与党员远程教育点及阳光书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合并建点,绝大部分配置了计算机并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全国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超过18万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力量。

农业信息资源日趋丰富

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通过金农工程建设,部本级建成了14个涉及农业生产进度、农产品价格及贸易等方面的大型数据系统;各省也相应建立了涉及面广、更新及时的农业行业发展数据库。服务信息资源日趋丰富,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村新闻、科技动态、地方经济和特色资源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一定程度进步,从调查问卷情况看,超过60%的县在政府有关部门或涉农部门之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部初步建立起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超过一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金农工程的建设实施,初步实现了部省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农药监管等31个业务信息系统陆续成功上线,农业部门数据采集能力和采集效率明显提高,部省两级政务协同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显著增强,农业部门行政效能快速提升。在金农工程的带动下,农业内各行业和地方农业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如农技推广中心围绕加强农情调度指挥,建设了苗情、病虫害监测及植物检验检疫信息系统,疾控中心围绕加强动物防疫建设了重大疫病防控指挥系统等。从地方层面看,北京市建设了221信息平台,山西省推广了农业经营监管系统等。

农业信息服务蓬勃发展

以农业部“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为抓手,精心构建了全国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以12316热线为纽带,包括农业信息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全国很多省份,12316已经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是农业部门指挥调度生产、农民生产生活和新农村建设都离不了的有效手段。如辽宁省12316总话务量已突破200万人次,目前每天话务量超过3000个;浙江省“农民信箱”实名制用户已达236万;上海市“农民一站通”遍及全市每个行政村。

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开始起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首批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利用3G、3S、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途径和模式,农业生产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喜人进展。如黑龙江垦区、新疆兵团开始示范应用大田作物(棉花、水稻)滴灌、土壤墒情、测土配方施肥等智能管理系统;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尝试利用畜禽水产养殖设备和生产管理系统,加强对养殖环境监测和过程智能控制。农产品流通企业(批发市场)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立了电子结算系统、电子监控系统、LED显示屏与触摸屏信息发布系统等。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成效显著,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随着国家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方略的实施,信息化必将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在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