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明暗交错”中的互联网信用评分
2017-03-30 08:41:19 来源:中国信用
在互联网信用评分中,个人的征信模式是动态、个性化、获得性的,个人在网上的行为可谓“雁过留痕”,即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下,在互联网上使用服务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足迹”——浏览、消费、应用、互动等,这些印记即时转化为数据,成为评估个人信用水平的重要来源。

“想跟妹子谈恋爱,先拿出你的芝麻信用评分让丈母娘过过眼。”信用评分作为重要的征信产品之一,是消费者信用市场的重要元素,被广泛应用于信贷、保险以及其他消费场景,甚至宏观经济分析。如今,个人征信应用领域正在迅速向各个领域扩张——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酒店、租房、出行、婚恋、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随着互联网信用评分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其凭借规模和特色已成为征信业中的重要力量。 

在互联网信用评分中,个人的征信模式是动态、个性化、获得性的,个人在网上的行为可谓“雁过留痕”,即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下,在互联网上使用服务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足迹”——浏览、消费、应用、互动等,这些印记即时转化为数据,成为评估个人信用水平的重要来源。

前景光明 实惠中践行诚信文化

据统计,目前我国个人在央行有征信记录的仅有4亿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还不到1/3,征信数据覆盖率明显不足。当前,人们的贷款、消费需求越来越复杂,传统的银行体系考虑到风险控制和利益等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给互联网信用评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相比由央行主导的公民个人信用体系,互联网信用评分的发展更加灵活自由,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可以衍生出大量征信方式、模式和技术,形成实时、动态、精准的信用评级。  

在网络上,行为数据成为评估个人信用可持续记录、追踪、分析、挖掘的主要来源。这些线上的大数据都主要集中在BAT、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网络约车平台等公司手中。而且这些数据还在持续快速增加,精度在不断提升。以电商平台京东白条为例,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京东多年来在自己的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用户线上消费数据,从而对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因此,作为互联网公司,对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的信用体系,线上数据的使用能够起到跨越式推进的效果。  

虽然互联网信用评分有大数据等时髦技术“加身”,不过究其根本,其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是因为其对授信人、受信人以及社会都会带来巨大价值。  

首先,互联网信用评分覆盖人群广泛,数据实时鲜活,可作为征信体系有效补充。央行征信中心数据库大大提高了金融的获得性,但也有短板,即覆盖面较窄、数据来源单一以及存在一定门槛,目前仅有4亿人在央行征信系统有信用记录,而中国目前网民规模达7.31亿,人群覆盖面非常广。通过对其网络行为留下的记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则可以对现有征信状况进行有效补充,让更多人的信用状况得以刻画,继而获得金融及生活方面的服务,在线实时的互动数据也能帮助企业做出有效决策管理。据悉,芝麻信用已经为缺少传统征信记录的人群补充了信用评价,超过2000万用户因此获得了金融机构的授信,其中消费金融授信总额超过1000亿元。 

其次,互联网信用评分是云平台运力推算而得,有净化互联网环境的效果。在合规前提下,大数据征信企业可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个人的信用水平,通过输出各种标准化和定制化的身份识别、反欺诈、信用风险识别与跟踪产品与服务,具备如人脸识别等身份识别和反欺诈能力,回归“以人为本”,保护个人隐私,以商业化的方法净化互联网环境,推进互联网征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最后,互联网信用评分以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让人们在诚信便民的生活中,强化认同着“全民信用”的文化。当前社会,大众对于信用消费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不断提高,超前消费理念逐渐普及,民众信用意识不断增强,通过互联网信用评分获取服务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在旅游、信用卡、租房、租车等方面均有体现,例如“芝麻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户神州租车可免押金租车,坏账率仅为千分之一左右,有利于受信人充分利用各种信用产品,使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信用的力量和价值,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暗沟蛰伏 隐私保护边界待明晰

随着信用应用越来越多样化,我国互联网信用评分也日趋成熟。然而,在国内,如何廓清作为基础的信用数据应用边界,仍是互联网征信健康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去年支付宝为扩大支付工具的社交关系链而推出的“圈子”,因涉及信用滥用还让人记忆犹新。实际上,早在2015年9月,芝麻信用分就曾面向750分及以上的用户开展营销,这些用户可以享受首都机场国内快速安检通道(CIP安检通道)。快速安检活动开展一周后,即按照央行窗口指导的要求撤掉了首都机场快速安检通道的宣传广告牌,此时其活动期还未过半,这项服务最终被迫中止。由此可见,随着今后传统银行、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军征信业务,信用概念被泛化甚至滥用的风险依旧存在。  

基于互联网的大量交易数据以及延伸获得的用户隐私数据,能否纳入征信范畴(例如非经济数据),又能否在未经用户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被征信企业使用,相关立法、规范都尚未正式出台,需要监管部门尽快拿出具体的监管框架,确保在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征信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尽职保护个人隐私。  

早在2015年,央行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而在多轮验收之后,个人征信牌照至今尚未下发。 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央行下发了《征信机构监管指引》,去年征信管理局也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草稿)》,对征信产品、征信机构、企业征信工作做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信用评分产品的测试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从未见过央行对待哪个业务领域,像对待个人征信那样慎之又慎。”而之所以这么审慎,是有原因的。有媒体分析道:“国内有630家银行,数千家P2P平台,近9000家小贷公司,近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都需要征信,这是个需要高专业性和敬畏性的市场。”  

据了解,美国有专门的立法声明,一切关于用户的数据所有权都是用户的,用户只是授予金融机构来用于正常的数据分析,但不允许数据乱用、滥用。在互联网上,个人数据越发丰富,更容易引发不正当使用,隐患不可谓不大。因此,事关个人隐私的数据等一系列征信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需要立法、政策进行规范和保护,才能够让征信特别是新兴互联网信用评价稳步迈入正轨。  

有待升级 盈利风控成关注焦点

“目前新金融行业面临的欺诈工作非常严峻,如何利用征信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风控,是助力新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前海征信邱寒表示。然而与急切的需求相矛盾的是,征信行业的产品模式尚不清晰,整体盈利状况也并不乐观。  

易观高级分析师李子川称,很多所谓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其实也在做征信公司的事,“征信和数据公司的界限并不清晰”。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大部分的征信公司,只是数据的集合地,并没有所谓“模型”,某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人曾和很多征信公司合作,他觉得目前征信行业能提供的价值,极为有限。“这类服务节省了客户查询时间,有些进一步整理了各种数据的关联性,不能说没有意义”,李子川表示,“但是这只是初级阶段,目前征信机构普遍没有提供更复杂产品的能力。” 

“征信是大数据一个很好的应用出口,征信机构一定会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来丰富数据采集并推出增值产品和服务。但这个产品是附加产品,而非征信产品本身。”北京华道征信常务副总裁童邗川认为,目前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征信机构其实是不盈利甚至亏损的,征信更多带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但并不意味着征信行业没有商业价值。童邗川进一步解释,比如将个人征信报告用于职业介绍、征婚、租房等,是机构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随着征信行业的发展,这些附加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尽管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信用评估应用能提供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但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互联网征信的步伐需要走得更稳健,才能发挥更大价值。“作为金融中最核心的征信、风控行业,未来将成为行业的基础砖瓦,恐怕容不下一丝浮躁和怠慢。它需要沉下心来,”李子川表示,并不希望这个行业走得太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