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高等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近来成为舆论焦点。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舆论热议大学生利己主义
多位知名学者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教授必须要有底线,不能和学生争女朋友”,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标题内容。在网络中,以微博平台为例,截止5月5日下午,以钱理群教授的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有近20万条,新浪微博的重要新闻资讯账号“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
高等教育现状及其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热点。网友“老大小微”称,“有文化的流氓比没文化的流氓更可怕 ,没有人品的保障,学得的只是能祸害千年。”专家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共鸣,不仅因为高等教育现状长期处于风口浪尖,是舆论批评的重灾区,还因为它契合了普通人的日常观感。网友“brightyin78”感叹,“现在的教师队伍里混入大多数的自私自利、无责任心的人,怎样能教出以国家为已任的学生?”也有网友引用其子女的话,认为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不能归罪个人,“怎么能赖大学呢?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认为现今大学生的利己倾向应归结于社会环境。
社会精英对高等教育的危机感更强烈
相对普通网友缺乏事实根据的情绪性批评,社会观察者尤其是知识界人士对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感更为强烈。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的一则观感颇具代表性,“中国现在越是重点的精英大学,学生们跟你聊的事越俗气,越世俗,越是回到自己身上。反而远一点二三线地方的学生,可能会想一些比较宏大点的,抽象点的,做梦一样的事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杨海锋在其微博中分析这种中国式的利己主义,认为一般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是,“在西方,平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是宗教。而在今日的中国,信仰的这一头是缺失的,缺了这一头的平衡,中国的社会才彻底滑向了人欲横流的一头。”
人性中普遍的利己主义,却不应该受到指摘。学者徐晋如称“其实利己主义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把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彭万荣认为,钱理群的这种表达也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但是,他强调,“关键是利己主义是否有一个度,超过了一定的度,这个利己主义就有害的。或者说,利己主义应与利他主义相融合。”在该话题的新闻跟帖中,一条内容为“不利己行吗,在社会上怎么生存”的跟帖极为醒目,被顶1000多次。大学生利己主义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当前社会物质消费代替文学、诗歌等精神消费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就业难亦成普遍现象,青年一代对社会不公的担忧等,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个人的利己倾向。
走出利己困境有赖于革新高等教育体制
此次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现状的批评,其措辞新颖,观点犀利,并因此受到广泛传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媒介这种噱头式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报道方式,尽管对传播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类似话题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却是因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危机感,其中,高等教育制度僵化,知识分子心态浮躁等,尤其严重。4月初,一则题为《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的演说稿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徐斌用大量篇幅批评当下反响热烈的高校行政化、权力化以及大学精神丧失的现象,他还对知识分子的趋利、媚权现象大加鞭挞,引发广泛共鸣。
相对教育界的危机感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当下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值得关注,对教育的深沉忧虑与此不无关系。南方科技大学的教育改革经历的筚路蓝缕,所见证的改革艰辛可见一斑,改变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有赖于一个更完善的高等教育环境。
-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开展 2012/06/13
- 我国企业商务网站的应用性研究 20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