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解读 > 正文
分享到:
    
【诚信建设万里行】404论文教授梁莹被处分 学术诚信的底线不能越过
2018-12-17 08:42:41 来源:中宏网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近日,一张“南京大学给予梁莹以下处分”的图片引发网友关注。图片中,一会场内的投影仪显示“梁莹”被列出七项处分:第一行政记过处分;第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第三取消梁莹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第四强制梁莹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并上报教育部;第五建议撤销梁莹的“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并上报中组部;第六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第七建议撤销梁莹的教师资格(上报教育厅)。

  南京大学一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称,相关情况请关注学校正式的公布渠道,正式的处理结果近期会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予以公布。

  此前,一篇《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与她“404”的论文》,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推向了风口浪尖。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在各大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梁莹教授的中文著述颇丰,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但在过去几年中,120篇中文文献陆续被从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删除。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百余篇论文甚至连硕博学位论文都应作者本人要求删除,如此举动让人浮想联翩,也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之后,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各方回应,梁莹教授的学术不端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事件曝出后,多位社会学领域学者表示了解过梁莹的研究,确实一般,目前国内社会学“扛旗”学者赵鼎新也表示自己拒绝过梁莹前往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的申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同行评议如此糟糕的学者,却在学术圈如鱼得水,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梁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当时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的这句话直指问题核心——这是一朵开在“论文崇拜”歪脖子树上的学术不端“恶之花”。央视引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的一句话——“这个真是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价体制下的一朵奇葩”。

  用论文的数量作为考量学者学术水平的尺子,本身没有大问题,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与做法。但将论文数量、被引用数量作为评职称、发奖金等现实利益密过度挂钩,却直接导致唯论文论英雄、论文崇拜和国际学术期刊迷信等怪现象。

  梁莹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说:“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央视评论直言,拉上整个学术圈为自己垫背并不能分担众人对她的鄙薄,但这句话某种程度也暴露出中国的科研界确实风气浮躁。近年来,从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到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外高水平期刊撤稿,高校、研究院所频频曝出在“唯论文”体制下浑水摸鱼的“窃钩者”,也难怪网民要调侃“滚滚长江(长江学者)都是水”了。

  央视评论指出,在梁莹的风光之路上,可以看见太多学术圈乃至科研体制的弊病。查出梁莹的问题决不姑息容易,难的是反思纵容她的制度环境。撼动不了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游戏规则,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梁莹。

  有学者表示,学术圈发生的很多学术不端事件,很多都是因为功利主义作祟。这些本来可以依靠学术进步及学术圈的自身净化来解决,可惜如今学术圈的自我净化功能已经不再健全。

  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善于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学术科研进行监督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才能改变“论文崇拜”的学术风气。

  也有专家表示,职称评定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不过硬是催生学术造假灰色链条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建议,用人单位要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为专业人员设置诚信学术的底线,使其不敢越过一步。

  只有从加大力度,从根本上撼动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游戏规则,才能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才能避免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梁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