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工作 > 正文
分享到:
    
温州金融改革推进温州重拾诚信
2014-04-16 15:24:15 来源:新华网
 近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有两则来自民间和政府的诚信事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近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有两则来自民间和政府的诚信事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是一位年迈、孤寡、残疾的老人富愚林苦寒艰辛中仍坚守诚信,为还清养鸭子向乡亲借的7.9万元钱,看守公厕14年,用每天积攒的一笔笔两毛钱艰难地还掉了7.6万元债务,最后无力倒下离开公厕。回乡后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剩余的3000元欠债。他的诚信之举深深感动了世人,在网络上受到无数的点赞。

二是4月10日,温州市政府出台《2014年温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部署了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助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加强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等30项信用建设任务。这是温州延续第3年持续实施的信用体系再深化工程,它是温州政府发出“重拾诚信”新的动员令。

这两个信息向社会昭示,濒临信用“破产”的温州立志重振诚信。

温州诚信烈火“拷打”

诚信在中国市场经济先发地区的温州有着很深刻的含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诚信伴随着温州及企业家的兴衰、荣辱、成败,也见证了温州的成长脚步。1988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焚烧温州假冒伪劣皮鞋的大火,烧醒了当年背上“假冒伪劣”代名词的温州的诚信理念。

经历过无数次诚信的风雨、烈火洗礼,温州市终于走向成熟,“诚信”成为温州骄傲的城市名片。

温州商人钱金耐是其中的代表。他是新疆德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投巨资建造了乌鲁木齐市最著名的德汇国际商场。2008年1月2日,一场意外大火烧毁了德汇国际商场,夺去了5条年轻生命,致3000多名买下商铺的经营者倾家荡产,德汇实业集团也因之被推到了生死边缘。

在大火灾使德汇集团现金账户被查封,保险公司对其2.1亿元财产投保不予理赔,银行频频追讨债务等巨大困境下,钱金耐还要面对更大的压力是3000多名商户向他索赔近7亿元巨资。泰山压顶,钱金耐没有“破罐破摔”选择逃避,而是敢于担当,坚强地挑起赔偿的重任。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他苦干3年在乌鲁木齐市新建德汇儿童用品城,重建德汇国际商场,终于全部兑现赔偿6.9亿元的承诺,帮助遭受灾难的经营者在德汇重新站起来。他反复说:“责任和信用比天大!”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说,温州信用好不好,银行信贷不良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至2011年6月,在这15多年间的长时间跨度中,温州市银行业的信贷不良率基本是0.37%左右,创下全国同等城市最好的成绩,受到业内及央行的高度肯定。

温州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诚信果实,也给温州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福利”。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中国奥奔妮服饰公司董事长郑晨爱说,前些年在企业界,老板之间借款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不用打借条、写字据,只需一个电话就轻松搞定。“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是双方建立在高度诚信的基础的,我也经常这样干。”郑晨爱坦率地说。

温州高邦服饰公司总经理朱爱武告诉记者,不仅是借款高度信任,当一家企业向银行贷款几百万、甚至数千万需要找担保企业时,也常常是一个电话、一个招呼就快速、便捷解决了,提供担保的企业勿需“摸底”被担保企业有无还钱的实力。“我就是亲历者,经常为一些企业作几千万元银行贷款的担保,别人也常为我作担保。“大家帮来帮去一直是这样的,彼此之间有默契,人人讲信用,不然就在温州企业圈呆不下去了。”朱爱武说。

温州商人苦心经营出来的良好金融生态,为外人所津津乐道和效仿。

信用“崩盘”互信瓦解

令温州始料不及的是,受宏观调控房地产业政策深度影响以及近年来一些企业主脱实向虚,淡化实体经济,过度追逐炒煤、炒矿、炒钱,导致2011年8、9月间爆发了民间债务危机,这场风波迅速向银行业传导,导致金融生态急剧恶化。一些老板为了逃废巨额债务,纷纷逃匿“跑路”。个别人绝望跳楼自尽。“信用骨牌”顷刻之间哗啦啦倒下,致使数百亿民间债务及银行业贷款资金无法收回,贷款不良率步步攀升。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的不良率仍在4.4%左右的高位上运行,上升压力未减。

在债务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一批企业被相互之间为银行贷款的互保、连保链死死缠身,陷入债务困境。更为严重的是,它造成了可怕的信用“崩盘”。一些银行不再相信企业,对企业抽贷、压贷、扣贷。一些企业也不再相信银行,除了逃匿“跑路”,有的人“死猪不怕开水烫”,死活不还钱。有的人恶意“假死”“装死”,搞企业假破产、假倒闭,以图赖掉银行债务。一些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不再相信。

“别说像过去那样打电话轻松借钱数百万元,现在哪怕是打借条、立字据借几万、几十万元也相当困难。求借人自知之明不好意思开口,出借人心有余悸有N个拒绝理由。”温州市巨一鞋业集团董事长潘建中如是说。

浙江省农信联社温州办事处主任陈少云说:“个别企业有钱不还,对诚信破坏很大。”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认为,这场债务危机将温州几十年苦心经营起来的信用生态毁于一旦,令人始料不及,这个损失对温州来说是伤筋动骨的,教训太深刻了。

重新苏醒诚信意识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温州金改12项重大任务,其中任务之一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金改的强力推动下,温州各界全力实施重建信用工程。

在金改领域,温州制定并实施了全国第一部金融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为全国民间借贷法制化和信用建设提供了样本。

从2014年3月1日起,温州实施单笔借贷300万元以上的大额民间借贷强制登记备案制,用借贷信息透明化来提高诚信度。

设立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等机构,以此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为保障对企业和业主的失信行为实施监控和制裁。

出台地方金融监管系列文件和各类金融组织的监管办法。实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建成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及温州金融监测报数平台,初步形成了防范因失信导致金融风险的运行机制。

在政府领域,创建了发改委、金融办、公安、工商、社保、税务等11个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平台,分别建立了个人或企业在这些部门的“不良记录”信息档案,各部门之间信息查询可交换共享。这对个人或企业有较强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温州信用建设一重大突破是,2013年10月,央行破例批准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建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的征信分中心。这个以体制和机制为支撑的征信平台主功能是调查、采集温州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为银行业及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征信服务延伸至温州金融改革产物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登记民间借贷的双方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是信用“事故多发地段”,征信分中心将这些小微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这些小微金融机构更加全面了解借款企业、个人资信状况,防范信贷风险。”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说。

温州市政府信用办主任金浩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做的是把政府的征信平台从11家机构扩大到35家,实现政府信用信息查询全方位共享互通,最终将政府信息平台与银行的征信平台对接互通,这样征信的功能就基本实现全覆盖了。“但是,对企业或个人在民间借贷方面的信用建设才刚刚起步。”他说。

金改的东风逐步唤醒温州企业界的诚信意识。

2012年12月18日,泰利物流集团发往重庆的一辆货车在半路突发自燃,全车皮鞋烧为灰烬,涉及30多家鞋厂。按相关的物流运输规定,没投保的货物发生损失或失落,只能按每件托运时收取运费的10-20倍的价格予以赔偿,总计50万-60万元。董事长黄陈忠为了树立了诚信形象,充分考虑了30多家托运人的意见,果断决定愿根据客户的要求赔偿,金额高达400多万元,这令众多托运人十分感动。

过去,温州的民间借贷大多根植在“熟人经济”土壤上,这种依附于人格化的人缘、地缘、血缘、亲缘、族缘的借贷关系牢固地维系着民间借贷。如今,经历过民间债务惨痛教训的温州人被强烈地唤醒了非人格化的契约意识,倒逼接受现代信用制度。

前不久,永嘉县一家生产阀门的企业接下几笔大订单,需临时向民间个人融资1000多万元。过去,该企业习惯靠“五缘”渠道融资,而且往往不打借条。自打2014年3月1日起温州实行大额民间借贷强制登记备案制后,该企业借助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这一公共服务交易平台,向多名个人融资,双方履行契约并在第三方中介机构登记备案。出借方的其中一位麻先生说,这样的借贷模式对借入方的信用行为有明显的制约,自己的资金比之私下交易更安全。据悉,截止3月底,全市登记备案的大额民间借贷达15亿元。

温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摔罐容易做罐难。温州重拾诚信要靠营造信用体系和制度,这要走很长的路。

郑晨爱说,温州东山再起重树诚信,企业、银行、政府都要深刻反思,政府要在建设民间借贷征信体系上下更大的功夫。(新华网)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