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工作 > 正文
分享到:
    
【诚信建设万里行】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
2018-07-18 08:43:51 来源:中国信用
要配合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了诚信问题,再去申请课题、再去投稿,再去做人才计划等等,就会受到惩罚,这不仅是行政的惩罚,也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惩罚。所以这部分工作也是科技部要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近日,为了净化网络学术风气,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清网行动”,截至目前统计,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减少比例超过95%,论文买卖网站链接和相关广告用语明显减少。日前,我国正着手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通过开展“清网行动”,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数据大幅减少。

实际上,近年来,除了“论文买卖”,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通过第三方在网上买卖论文或隐瞒身份申报基金项目等不端行为频发,科研失信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发论文成产业链

期刊撤稿引关注

“讲个笑话,最近《*学研究》刊登了我的文章,居然没要钱!”这句话,也许只有经常做学术研究的人才能明白它的讽刺意味,其背后是论文发表往往面临“贴钱卖”的现实。一些高校的博士生也对此很是认同:向期刊交纳版面费虽然是行规,但是一些期刊收取高额费用,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

此前,记者调查发现,期刊收费发表文章,早已成为明码标价的成熟市场。有媒体爆料,一些前端收了作者费用的杂志编辑,可以全然不管期刊质量,只要钱到位就能刊登。

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了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现象严重。

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

白鹤供职于一家专业从事医学论文中介服务的公司,他表示,医生找中介代写、代发论文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大部分都是时间问题,本身医生就忙,特别是国内的医生更忙”,以他所在的机构为例,平均每个月会完成40篇~50篇的SCI论文服务。

2017年4月,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发布消息称,原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论文,名单中大部分作者来自中国。施普林格方面称,这些论文的作者提供虚假的审稿意见。部分论文作者冒用本领域专家的姓名申请邮件地址,并在该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虚假邮箱向期刊提供正面夸赞论文的审稿意见。

学术期刊撤稿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和净化机制。期刊撤稿时有发生,但此次撤稿非同一般,有媒体称,“此次撤稿的规模之大,创下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单期撤稿总量、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等多项纪录”。

重磅政策频出

对科研不端零容忍

此次国际期刊撤稿事件发生后,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计委、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彻查方案、制定统一处理标准,迅速开展彻查,并在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向社会公布了查处情况和初步处理结果。依据有关单位对撤稿论文的调查情况,科技部已暂停了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终止项目评审,中国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

当前,“零容忍”正在成为科学界对待科研不端行为的一致标准。

此次“清网行动”中,针对此前论文撤稿事件调查中发现的买卖论文、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和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等造假行为的第三方机构,已将相关线索报告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表示,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打着“科技服务”的幌子、行论文造假之实的,都要严肃处理。

2017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建立科技奖励诚信档案,发现存在“学术不端”将一票否决。《方案》提出对拼凑“包装”、游说评委”等行为一票否决;对造假、侵占他人成果等行为“零容忍”,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今后,要通过“健全科技奖励诚信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更大活力,“要对涉及违规的科研成果采取一票否决、撤销奖励等措施,对违规责任人采取公开通报,阶段性或者永久性参与国家科技奖活动的资格。”

在今年2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黄卫介绍说:“科技部与20来个部门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目的就是要从制度、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氛围。会议指出,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是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该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要求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完善期刊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强化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优先要求,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提高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

意见还要求,科技部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对在列入预警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要及时警示提醒;对在列入黑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

在此前1个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树立正确科研评价导向的规定,加大对科研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夯实我国科研诚信基础。强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指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对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加强审核和学术把关。

在谈及如何把学术造假零容忍落到实处时,黄卫指出,第一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科研诚信的工作机制。据介绍,目前科技部和大概与约20个部门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在制度上、源头上对不端行为进行遏制。

第二是要配合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了诚信问题,再去申请课题、再去投稿,再去做人才计划等等,就会受到惩罚,这不仅是行政的惩罚,也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惩罚。所以这部分工作也是科技部要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黄卫说。

第三是加强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数据库,对严重失信责任人,在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诚信信息化系统里实现便捷查询,就可以采取限制性措施。

社会协同多管齐下

推进评价体系结构性改革

“坚守科学诚信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丁奎岭强调,诚信绝不仅是科学家的事,还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责任。这种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多个方面的协同。

科研不端行为何难处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科技法专家肖尤丹分析,一方面是我国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学术共同体在行使学术权力方面能力严重不足,涉及科研诚信问题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在制度衔接方面存在诸多盲点。促进科研诚信建设不但涉及学术权力的行使,也需要行政权、司法权的配合。

在很多科研人员看来,学术研究正成为一种潜藏名利诱惑的职业,同时,社会也给予研究人员较高的期待,不正当竞争、同行压力、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共同形成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源。

“我们并不是没有法律法规,而是有法不依、依法不严。单位担心影响自己的声誉,也不想得罪人,把问题推向评价体系,是推卸责任。如果没有明确的态度,则治标不治本。”肖尤丹说。

受访学者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

“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李真真撰文认为,要使公开、公正、规范的评价机制等理念在我国科研评价中得以实现,还需审视科研管理的体制结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实现政府管理向绩效管理的“正位”和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管理的“回位”。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