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院士倪维斗谈新能源:不宜追求规模 更不要抢世界第一
2011-05-26 09:41:00 来源:

  随着各地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部分地区“电荒”提前到来,如何发展新能源再次引起关注。
  新能源潜力大,但“远水难解近渴”
  记者:随着新能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国内对发展新能源亦抱有极大的期待与热情。您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发展前景?
  倪维斗:讨论新能源,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能源。目前,往往把非水可再生能源定义为新能源,但这只是新能源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运用新技术,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也是新能源。
  现在,大家对发展新能源的热情很高。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极富潜力,但我认为,在短期内不能对新能源期望过高。根据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进行测试,到2020年,我国总耗能约达45亿吨标准煤,但是可再生能源(含水能)产量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部能耗的13%,靠单纯大力发展新能源,远水解不了近渴。
  一方面我国能源紧缺,但另一方面对传统能源的浪费巨大。如果在传统能源的转化、储运、终端利用等每个环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节约大量能源。特别是终端节能,对前端节能有放大作用,据测算,终端节约1%,可节约前端的4%―5%。
  以水泥厂、钢铁厂余热利用为例,2009年,水泥厂余热发电量与风电发电量基本相当。改进传统内燃机,也是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汽车油箱里的油,只有20%的能量驱动汽车,而真正驱动人的能量不到1%,为何?在能源转化利用各个环节逐级消耗掉了。
  目前而言,最需要重点对待的是传统能源的改进和合理利用。如果忽视了这点,而盲目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会造成时间上的错位,舍近求远。
  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即使能换来,也是低档技术
  记者: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不算晚,但为何在核心技术上还是受制于人,如何改变这种困境?
  倪维斗:中国新能源产业,或者说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且国家支持的力度也很大。但我国新能源产业仍面临诸多瓶颈,例如,我国太阳能产业里许多关键设备和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实际上又是在做高端产业的低端,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代工。
  原因在哪?因为新能源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要有很深厚的制造基础、材料基础等等。而任何核心技术,市场是换不来的,即使换来的,也是低档技术。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风电业来说,为了能够快速赚钱,制造商基本都是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快速推出产品。如此一来,企业都不去做研究工作,等新技术、新设备出来,又只能继续引进。
  我认识一家太阳能制造企业,几年前花22亿元购买当时比较先进的太阳能镀膜设备,如今技术更新升级了,按这个设备做,价格高,会亏本;不做又不行,因为已经落后了,最后只能继续引进,陷入重复引进的老路。
  新兴产业发展非常快,技术含量非常高,国外又想把你压在下头,因此我们更需要核心技术。如果没有创造性往前走的理念,就只能延续过去走低端的老路。不要因为是新兴产业,我们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能够获得跨越式发展。如果质量不行、技术不行,高端产业不可能真正变得高端。
  如何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制造?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不行,因为市场什么来钱快就怎么来。面临新一轮竞争,应考虑市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集中精力花大力气抓住新能源产业的几个关键点进行突破,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制造,重复低附加值代工的老路。
  不宜集全国之力追求新能源规模,更不要抢什么世界第一
  记者:目前国家对新能源采取补贴方式推广,这种模式能否持续?您有何建议?
  倪维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初期是不盈利的,因此需要国家大力支持,但国家的钱要用得恰到好处,要算好经济账。在新技术发展路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宜采取集全国之力大发展的模式追求新能源规模,更不要抢什么世界第一,应讲求效益。
  发展新能源需要全新思维,不是原料是可再生就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必须从可再生能源的全生命周期的效率、环境、经济及全产业链,全利益链进行认真分析。在全产业链方面,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可再生能源所使用原料的加工、运输、转换、能量输送以及建设转换场地、输送通道、人工等各种成本和能源消费。
  可再生能源要大规模发展,还要作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一个产业,从上游来说,有哪些人受益,下游又有哪些人受益,只有真正让相关者受益,才可能推动产业发展,让人们真正接受它。如果产业链和利益链不理顺,能源产业发展会受到阻碍。以风电为例,风机制造商,在整个利益链中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目前国家对风电的补贴都是给发电企业的,没有电网的份额,但接入风电需要配套设施,如备用电源、控制设备等,电网不分享利润,是否会积极参与?
  因此,新能源发展,本是好事情,但既要算细账,又要算总账,抓住一些关键点。相关部门在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相关企业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也应更加理性、慎重。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