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考研泄题”都是“失信”惹的祸
2016-01-07 09:54:05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近日网络流出大量截图,显示今年的考研英语、政治等科目疑似泄题。

2016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近日网络流出大量截图,显示今年的考研英语、政治等科目疑似泄题。根据截图,此事件疑与“文都”和“海天”等培训机构有关。教育部27日晚10时许发出官微:接到举报,反映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有关部门已报请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教育部已立即报请公安机关调查,如查实将严惩。(2015年12月29日《北京青年报》)

此次“考研泄题”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相信通过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定会使真相浮出水面。然而,不管是考研培训机构、考生还是其他参与泄题的相关人员,一言以蔽之,都是“失信”惹的祸。

尽管被指泄题的某考研机构在官方微博上声明称,所谓泄题事件系不法分子冒用该品牌所为,押中考题是团队“多年以来深入钻研”的成果,并且,该微博里被置顶的是“命中政数英全部考题”的“喜讯”,但下方评论却充斥着网友对“泄题”事件的斥责。看来,某考研机构和网友对“泄题”事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分歧,一方称“押题”,另一方称“泄题”,孰是孰非,不久自有公论。不管某考研机构“押题率”怎么高,也不管其说的话是否“失信”,更不管是否有不法分子在声东击西,混淆视听,在考前泄题是不争的事实。幸亏有的考研机构决定要内部自查,并说他们一直是合法合规去经营,只是押题,从来没有拿到过试卷,又怎么去泄题呢?而声称被冒用QQ号的某教育集团公司已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向有关部门举报、备案,谁是“泄题”的“真凶”?谁是破坏考试秩序的“失信”者?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都将难逃其责。

然而,先有“失信”者“泄题”,后有“失信”的考生“作弊”,再有“诚信”的考生觉得不公平,就在网上愤愤不平地斥责,“考研泄题”事件就这样“闹大”了。不过,考试本来是不能“作弊”的,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考试规则,可是,某些“失信”的考生法制观念不强,学风不正,心存侥幸,形成了“泄题答案的市场需求”,甚而搞出令人不齿的“作弊”勾当,实在让人感到大学校园的“诚信”教育究竟有没有教育到位?某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考研竟然堕落到这种程度,真的令人痛心、惋惜。

至于“泄题”者是如何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获取了考研试题和答案的,不得而知。他们利欲熏心,铤而走险,触碰“作弊入刑”的法律“红线”,把考研试题和答案售卖给考生,为投机取巧的考生提供了作弊的机会,造成了不公平、不公正的竞争,致使“诚信”的考生有可能名落孙山,“失信”的考生则有希望金榜题名,故此,一旦查实就应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而绳之以法。而对于参与“作弊”的考生要全部查个水落石出,让“失信”的考生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仅要取消考试成绩和录取资格,而且还要按规定对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真正还考试一个公道。

看似一个谜团亟需解开的“考研泄题”事件,一种考生“失信”的“作弊”行为,其实,其中还隐藏着许多错综复杂且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诚信”问题。要知道,光靠“作弊入刑”是难以根绝“作弊”行为的,就像“医闹入刑”是难以根绝“医闹”一样,只有时时处处切实加强并搞好“诚信”建设,从“孩子”抓起,实行严厉的惩戒措施,套用“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常态化管理,才能起到“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根本效果,真正遏制反复出现的“失信”行为。 (沈旭飞)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