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农民种冬枣1年创汇1200余万美元 盐碱滩涂变枣园
2017-01-22 08:33:46 来源:人民日报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枣把式”孙观朋说起种粮转种枣的效益,一语破的:“过去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地里摘金。”

图为沾化枣农在采摘冬枣。李向中摄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枣把式”孙观朋说起种粮转种枣的效益,一语破的:“过去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地里摘金。”经过30年的发展,沾化冬枣从1984年散落在农户庭院里的56棵老冬枣树,发展成今天50万亩的大块头,昔日的盐碱滩涂变成葱郁的大枣园,冬枣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牌”产业。

农民增收有几何?

“现在,冬枣树成了摇钱树。”孙观朋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种植冬枣带来的获得感,“政府导,干部带,群众干,一亩冬枣上了万。挣了钱干什么?买摩托,买彩电,汽车空调进了院。”

“这30多年过来不容易。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吹进了西孙村,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大伙的腰包还是瘪的。”孙观朋说,“农资价格比惠农政策‘跑’ 得快,飞涨的农资价格‘吃’了国家给的种粮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不起来,开始抛荒外出打工。”

村里几次尝试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先后种植过苹果、梨等其他果树,由于“水土不服”,都以“一年推广,三年伐光”而“夭折”。

早在1984年,沾化进行枣树资源普查,在下洼镇秦口河流域发现56棵老冬枣树,其上乘品质脱颖而出,从此沾化冬枣走出“深闺”。

“政府发动群众种植冬枣,一开始群众不买账。”老孙说,前几次调整产业结构不成功,群众对种植冬枣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为了发展种植冬枣,镇政府是蛮拼的!”孙观朋说。村宣传、户动员——“一亩冬枣树,走上致富路”“要想富,早种冬枣树”……沾化把冬枣树定位为“县树”,建立了冬枣研究所和育苗基地,从区到乡镇成立了冬枣产业办公室。

发展冬枣之初,沾化的党员和村干部成了第一批“吃蟹人”。随着时间推移,到1996年枣树种植初见成效,每亩收入达2000多元。看到效益后,村民纷纷自发种起了枣树,收入年年攀高。1998年,沾化作为山东最后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2014年撤县设区。冬枣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种植标准化,冬枣绿色又放心。

时值隆冬,孙观朋的冬枣树行间正在分蘖越冬的高羊茅草显得格外绿。“若要冬枣品质好,枣园种生草。”孙观朋说,“我这5亩‘沾冬2号’冬枣卖了22万元。”

“枣园树行间种生草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既涵养水源又防治面源污染,有利于土壤修复。”孙观朋讲起来头头是道。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前几年,大伙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膨大剂,采青卖青,导致土壤板结,农残超标,结果冬枣品质下降。”如今,生态种植已经深入沾化枣农内心,病虫害物理防治方法正逐渐取代喷洒农药。

古城镇北耿村农民耿志忠的冬枣园里,挂满了黄色的黏虫板,树垄覆盖着可降解的无纺布,肥料是用大豆、豆粕和鸡粪等混合物发酵而成的有机肥……耿志忠指了指枣树上悬挂的黏虫板和诱虫罐,“现在基本不用啥药了”。

“俺的冬枣经滨州检验检疫局检测,符合出口标准,现在已经拿到了‘签证’。”耿志忠扬了扬手里的《植物检疫证书》。2016年,沾化向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出口冬枣412万公斤,创汇1200余万美元。

科技是开启沾化冬枣转型升级的金钥匙。依靠科技,经过选育、组培后,高品质“沾冬2号”冬枣在大田推广开来。全区建成“沾冬2号”冬枣采穗圃1000亩,种苗繁育基地1万亩,“沾冬2号”冬枣改良面积3.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3万亩,去年产量500万斤。

沾化全面推广使用冬枣大棚、冬枣套袋、杀虫灯、防虫网、黏虫胶、反光地膜、疏花疏果、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管理新技术。全区已引进、发明了24类100多项冬枣生产新技术,冬枣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7%以上,科技使沾化这个“大枣园”处处散发出浓浓“绿色”。

好品质来自精细管理。为了提高冬枣品质,沾化区实施冬枣产业优化提升工程,大力推行科学、高效、生态种植管理模式,按照“减密度、增光照,减产量、增质量,减化肥、增有机肥”的“三减三增”要求,标准化生产,从无公害冬枣向有机冬枣转变。全区50万亩冬枣生产实现标准化管理,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0个,面积15万亩;有机转换冬枣认证基地5个、面积8万亩。

市场空间有多大?

“秋分到寒露,摘枣不延误;霜降不摘枣,硬枣变软枣。”耿志忠说,沾化冬枣成熟期短、采摘时间比较集中。要在短期内销掉这些集中成熟的冬枣,不是易事。

“种得好,不如卖得俏;卖得俏,不如销路活。对于劳作大半年的枣农,最关心的是卖个好价钱。”耿志忠说。

新型经营主体唱“主角”,冬枣快销又价增。

“去年,6.5亿斤冬枣20天销售一空。沾化冬枣创造了一个奇迹!” 沾化冬枣产业办公室主任郭庆宏说。“奇迹”的背后,是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流通方式的兴起。

目前,全区冬枣销售龙头企业30家,建成高标准农企对接基地、农超对接基地5.4万亩,冬枣专业合作社达526家,家庭农场33个。

枣把式种枣摘枣,“枣二代”网上卖枣。“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网上卖枣。” 古城镇刘家村的80后村民刘孟说,“去年,微电商的沾化冬枣价格一路飘红,催生出市场溢价。我通过微电商销售冬枣113万斤,收益200余万元。”

刘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每月1500元的工资。2014年,在网上尝试卖了一个月的冬枣,收入3万元。从2015年开始,他返乡创业做起了电商。

现在,刘孟组建了自己的冬枣销售团队,注册了“冬枣村长”商标,利用电商平台拥有自己的37个冬枣销售渠道。在沾化,像刘孟一样的新枣农不少,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线上沾化冬枣销售画卷已经铺开。据统计,2016年微电商销售冬枣1.6亿斤,占总产量的20%,销售收入达11.05亿元。

“现在,沾化冬枣独占市场鳌头!”郭庆宏说。

何以见得?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沾化冬枣”以54.93亿元的品牌价值,登上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郭庆宏介绍,沾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冬枣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了中国果王、中华名果等荣誉称号。

2016年,沾化冬枣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产业产值达3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冬枣收入8300余元。

“冬枣熟,百姓足。只有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传统生产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才能促进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沾化区区委书记丁锋说。

产业链条有多长?

“现在,我们农民不仅会种冬枣、卖冬枣,还会卖风景。”孙观朋自豪地说。

“每年冬枣成熟季,时值国庆小长假,自驾游、休闲游、组团游的汽车长龙成为枣园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沾化已建成157个冬枣采摘基地。

仅去年国庆小长假,沾化接待游客1115.7万人次,拓宽了冬枣销售渠道,催热了沾化旅游市场;运输、包装、餐饮、劳动力市场等行业随同跃升,农民收入蹿高,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7亿元。

“将冬枣产业用旅游‘串’起来,以旅游拉动农业,以农业带动商贸,以商贸促进工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令峰说。

链条舞起来,全靠龙头带。“一颗冬枣在沾化能吃干榨尽。”郭庆宏介绍,“沾化发展冬枣深加工,成功研发出冬枣汁、枣酒、冬枣醋饮、冬枣脆片、冬枣罐头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枣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也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使冬枣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迈进。目前,全区各类枣制品加工企业30多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

“如今,沾化冬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是产品质量竞争,更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是一种被物化了的精致生活的象征。赋予冬枣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文化,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视觉、情感、审美的需要。”孔令峰说,“品牌、文化是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凤之翼。”

冬枣文化红胜火。沾化着力挖掘冬枣文化内核,建起了沾化冬枣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出版了《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诗集》,编撰了文学作品集《沾化冬枣》,谱写了《冬枣颂》《枣嫂》《大红冬枣送亲人》等歌曲,编写了《冬枣树下》等戏曲剧本。

从种粮到种冬枣,从单纯的种植冬枣,到发展冬枣加工业,再到利用天然的风景发展生态旅游,拉长产业链的同时,发展冬枣文化产业,沾化做足了冬枣这篇文章,真正实现了因冬枣而富,因冬枣而美。(李向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