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资讯新闻 > 正文
    
信息化水平是农超对接成功的突破口分析
2012-07-31 16:25:39 来源:派代
近来,国家几个部委继续出台政策支持农超对接,农超对接问题也成为各大报章争先报道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与当前蔬菜有关,菜价经历了过山车式价格波动,年初菜价奇高,春末却出现菜价奇低,从“蒜你狠”、“豆你玩”的高价到“白送没人要”的废弃,甚至出现菜农因蔬菜价格超低而自杀的现象。

近来,国家几个部委继续出台政策支持农超对接,农超对接问题也成为各大报章争先报道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与当前蔬菜有关,菜价经历了过山车式价格波动,年初菜价奇高,春末却出现菜价奇低,从“蒜你狠”、“豆你玩”的高价到“白送没人要”的废弃,甚至出现菜农因蔬菜价格超低而自杀的现象。菜价牵动亿万国人的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菜价的合理波动是正常的,特别是由于季节原因出现蔬菜产销淡旺季很正常,但在仲春各种应季蔬菜还未上市之时,菜价却畸低,则不太正常,说明供需关系出现很大问题。

农超对接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但要使农超对接的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离不开信息化。以信息化为依托,提高信息化水平,不仅可以使农户得到更多的农产品信息,也是壮大农业合作组织的一种途径。

农超对接离不开信息化

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据统计,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所以说农超对接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通过农超对接连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从产品的流通角度看,即实现大部分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直接采购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2010年底开始运营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通过市场自身研发的系统,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信息服务、电子交易、资金结算、物流配送、政府监管、质量安全追溯等6大解决方案,衔接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这就是以信息化支持的物流中心为依托的发展模式,这种方式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必然,但相比农超对接额外增加了一个中间商。国外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与当地的信息化水平是相关的,与超市的售卖信息以及产品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密不可分,但在这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差距最大,这也是国内农超对接提出后难发挥优势,市场份额难以持续提高的症结所在。

应当看到,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鲜活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超市的基本条件。农超对接的一种模式是订单农业,应该更多地依靠这种方式,日本是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样板,日本有80%左右的农产品是订单生产的,只有20%的是自由交易,虽然这20%的价格波动也很大,但是,更多的商品提前数月就通过订单锁定成本和利润,所以农民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农超对接虽然有上述优点,但在国内农产品包括蔬菜的销售中比例并不大,而大范围推广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究竟在何处?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并不完善,而农民与农业组织相对弱小,无法得到充足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对等的谈判地位,这也使得农超对接的优势并不能有效发挥,要在几年内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提高信息化水平,这是一种最简捷方便有效的手段。由于信息化程度偏低,无法控制农产品的来源与去向,没有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更缺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结算的全产业链物联网平台。

市场经济原本是一种既能最有效地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动员财富创造的制度,也是一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的制度。但就目前来看,弱势群体和强势阶层之间的市场交易是不对等的,信息化可以降低这种不对等程度。工人组建工会和资方进行集体谈判,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个体在市场中的孤立无助感,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将让市场主体之间获得相对平等的谈判地位。假如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可以实现农产品和蔬菜种植的预测与预警,也有了更大程度上定价的自主权。

蛛网理论难题需要信息化助解

对于农产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善不对称,导致蛛网理论场景出现,即这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直接后果要么是“菜贵伤民”,要么是“菜贱伤农”,而有效解决这种情况则离不开信息化。

1、信息化有利于流通环节节约成本

流通环节过多一直是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所认为的症结所在,农超对接模式仍然需要集中收购、长距离运输到消费地市场,然后再销售;与现行模式的不同在于,由超市同时扮演了物流商、批发商和销售商的角色。

农超对接同样需要流通费用,甚至并不一定低于现行模式,所以农超对接最大的优势在超市与大型连锁店的信息反馈机制,这样可以为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合理配置蔬菜品种和各种资源,信息化显得尤其突出。

物流信息化使得长途运输成本有了更大压缩的空间,因为现在国内长途公路运输“去程超载、返程空载”的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物流成本要高2倍以上。

另外,信息化对最终零售环节也有一定作用,在蔬菜流通各环节中,加价最多的是零售环节,因为城市建设中并没有规划配套的蔬菜销售点,无论是超市还是专门的蔬菜店,都只能完全按照市场租金租用店面,这一价格必然在蔬菜零售价格中反映,信息化为店主与最终消费者都提供了更透明的市场信息,有利于蔬菜价格更趋合理,使得最终的零售店在大超市或传统菜市场面前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通过积极推进仓储物流平台建设、让产销一体化的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转,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力推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信息化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之一,更重要的,还是要让信息化深入农户,使其种植决策更趋科学化和理性化。

2、缓解市场供求关系

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信息化是解决当前国内分散的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不匹配模式最节约的迫切方案,通过影响农民的种植决策,起到促进供需平衡的作用。信息化也会使更多农业合作组织从自发走向壮大,提高其决策水平,进而进一步吸引更多小生产者加入。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民的生产决策,多靠经验与相互之间有限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口口相传的信息,很容易造成某类农产品涨价。

跟风式的生产决策,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小年现象,是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信息化可以解决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上述情况得到扭转。除了政府应当尽快完善对各类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让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谈判能力,降低市场风险。信息化可以使农业合作组织尝到甜头,进一步加速这种趋势。

有专家提出破解当前蔬菜和鲜活农产品价格巨幅波动的三点:形成农产品生产规模;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加强信息建设。而在这三点中,最好的方式是专注于信息化建设,这是成本最少的可实施方案,并对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有促进作用。同样,在轰轰烈烈的农超对接实践中,信息化支撑是农超对接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