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维权知识 > 正文
    
维权知识:三招教你识破“潜规则”
2011-09-22 15:20:16 来源:搜房网

  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讯 “在深圳卖房其实并不难。”一位从业数年的销售策划人员告诉记者,历经多次开盘、变相认筹和造假现场后,置业者往往只有“请君入瓮”的份。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到,记者发现在关注建筑质量、服务配套的同时,购房过程中的“潜规则”更值得引起重视,事实上包括分期销售和内部认筹在内的销售手段,早在2007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的通知》(深国房〔2007〕331号)中就明令禁止,但是随着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这些手段又死灰复燃、变相重演,甚至演变为今日卖楼的“潜规则”。

  何时“领证”是学问

  “繁华与宁静之间”这是罗沙公路旁某高层项目的广告词,该楼盘早已封顶,外立面近日也露出大半,但是该项目的售楼处却一直鸦雀无声。“关注了差不多半年,却一直没有开盘。”在罗湖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本以为该项目会在去年年中销售,但是却拖到了现在,坊间一直流传该项目售价将接近3万元/平方米,“将会越来越贵。”据记者了解,该楼盘2007年9月动工,预计2008年8月即可推向市场,之后该楼盘在各个网站多次发布2009年5月、7月、9月开盘的信息,但现在最新的消息显示,开盘已延至本月底。

  “何时拿预售证是门大学问。”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目前大多数开发商资金充裕,急售变现的需求较小,所以通常都会等待一个最佳时机领证销售。市场下滑的时候,因为售价上不去,销售时间也就十分讲究;而到市场火爆的时候,更不急着出手,“往往市场一天一个价,迟点开盘盈利就大不相同。”在2009年,就有少数楼盘已经满足了预售条件——高层2/3、多层封顶,但却迟迟不申请预售证。而另据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09年深圳全市共有94个新盘推出,却共计开盘315次,平均每个楼盘推盘3.35次,其中坂田3个楼盘推盘次数共多达27次。

  据透露,分期分批拿预售证这在业内不是新鲜事,以往是分期销售,现在每一期中又分割成若干个区间进行销售,每一期每一个区间都包装成不同名录,在售豪宅中尤其流行。“算下来一个项目里的小名都有好几十个”,有销售人士告诉记者,这样既方便分期销售,同时又用五花八门的概念包装吸引置业者。

  VIP卡看似公平实有猫腻

  办理上万到数十万元不等的一张VIP卡,随后就有优先选购心仪单位的权利,如果最终选定了房屋,还可以享受一定幅度的价格优惠,如果买房者不准备买或最后买不到房子的话,随时可以要求将认筹金无息返还。这种销售方法看似公正,属于双方自愿,实际上卖方可运作空间极大。

  记者查阅2009年深圳湾某豪宅的一份内部销售策划,其中标明“交纳50万元诚意金,方能成为本项目VIP客户”,而通过对VIP客户的梳理摸底,从而“对基准价进行验证修正,发现基准定位稍低,上浮5%后仍可实现既定目标。”换而言之,每一位缴纳50万元的VIP客户,都成为卖方测算售价的对象。

  “不仅能够测算价格,也能评估市场欢迎度,为接下来销售工作做准备。”有市场人士称,一般新盘会提前一年到半年通过入会籍、办VIP卡等等方式变相认筹,认筹客户往往视为最忠诚的买家,而根据认筹数量,就可基本判断项目未来的市场热度,并及时调整价格。事实上,卖方往往会采取分期销售、多次开盘策略,用小部分单位吸引大多数诚意客户,造成一套单位多人追逐的紧张局面,因此即使缴纳了不菲的诚意金,办理了VIP卡,在看盘当日也通常挑选不到满意户型,或者被动接受卖方涨价。

  上述这份内部销售策划中还提及,通过对VIP客户的摸底后,发现“客户意向过于集中于优质单位A户型”,剩余B、D单位兴趣不大,这就需要重新对VIP客户进行公关和说教,将一部分诚意优质客户引导至B、D单位,以空出优质A户型吸引那些没有成为VIP的客户,即诚意度一般的客户。“为诚意客户配备较差户型,留下优质户型吸引非诚意客户,以达到客户资源和销售目标的最大化”,有内部人士透露,这在楼市营销中也是家常便饭。

  营造现场气氛“请君入瓮”

  历经多次开盘、变相认筹的前期铺垫后,现场的人为烘托足以将置业者“击晕”。在与众多地产营销人士交谈中得知,这些都是售楼现场常用手段:例如通知VIP客户开盘当天设多轮抽奖环节,无论成交与否,都有中奖机会,由此保证当天的客户到访量;设置类似总统级礼宾仪仗的阵势,满足到访客户虚荣感;内外场合并,制造人潮汹涌的假象;进入选房区前,先选礼品再挑房子,间接给客户压力,保证高选房率;或者人为阻挡销控表,故意外露签约区,造成抢手热销的心理暗示等等。

  “开盘现场细节尤其重要,一些细微的心理暗示或者是额外举措,都能打动置业者。”事实上,正是这些看似公平,实际大有猫腻的“潜规则”左右着置业者,因此专家建议:购房之前应该一再理性,不应被这些“潜规则”拉入买房陷阱,增加购房成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