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接连创造令人咋舌的交易额的同时,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一些嗅觉灵敏的电商企业发现商机,开始频繁涉足金融市场。被动了“奶酪”的银行,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开始反向进入电商领域,在线上寻找提升金融服务的新渠道。
银行与电商,一场互相渗透的争夺、一场创新智慧的角力已拉开帷幕。
银行的线上新路
对于网购达人来讲,又多了个“逛街”的去处。刚刚过去的2012年下半年,建设银行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国内银行业运营电商平台的首次尝试。“善融商务”平台分为“企业商城”和“个人商城”两大块,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以及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与阿里巴巴、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相比,“善融商务”既具备传统电商的交易等核心功能,还可以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包括分期付款、企业和个人融资贷款、担保交易、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比如,客户通过个人商城可申请房贷和车贷分期付款产品。与阿里小额贷款、支付宝信用贷款相比,“善融商务”发放的贷款不是小贷公司用注册资本金贷款,而是银行的负债贷款,额度可以更高,客户贷款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资金受监管部门监管,风险控制相对更加规范。
建行广东省分行电子银行部刘赪认为,银行网上商城最大“卖点”应该是企业客户可通过交易积攒信用,并凭借信用在银行融资。
广州锦东国际服装城是广东三大尾货市场之一,商城内有近900多家商户。2012年,他们与建行“善融商务”合作后,网站首页开辟了“锦东服装城”专区。“合作的效果非常好。首先,商户自己开网店经营成本高,在善融商务上是0元开店,这对小商户很有吸引力;其次,小商户最怕融资难,但在这个平台上有了交易额和信用评级,可以不用抵押担保或联保就能贷到款。”锦东国际服装城总经理吴伟广说,去年9月份以来,锦东国际服装城已有58户商户在善融商务开店,营业额已达3700多万元,目前又有20多户正在申请。
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大量涌现,电商平台对客户资料、客户交易详单等信息进行屏蔽,银行脱媒现象严重。由于无法掌握第三方交易记录信息,银行难以凭借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对企业提供融资。因此,银行对进入电商领域表现出极大热情。建行推出“善融商务”也是针对上述“瓶颈”开发出的贷款新模式。建行希望通过平台客户的交易情况对客户进行评级授信,看重的是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开发有针对性的新型微贷技术,更好拓展小微企业贷款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与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纯电商平台追求商品差价的商业模式相比,银行电商平台原则上可以对客户充分让利,从而通过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支付、理财等来盈利。
刘赪说,比如建行电商平台的大部分客户会使用建行卡,整个结算链条收入均留在建行体内;非建行卡部分,则通过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这会使大量存款在建行多停留数日或一直留在建行体系内。
有专家表示,面对利差收窄的压力,银行探索“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新模式,有利于其弥补盈利过于倚重息差的短板。
“银行业开发电子商务的空间很大。”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郑远平说,银行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既要借鉴传统电商发展小企业、散户的好经验,也要更多采取“集团式作战”,比如吸引商城、交易市场“整体式”入住电商平台。
郑远平认为,银行业创建电商平台,主要目的依然是服务于金融,通过电商平台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开发出不同的金融产品。“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交易数据,通过差异化的定位和改善客户体验,将客户吸引过来。”
有专家表示,银行业进入电商领域是个好现象,有利于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但最终效果尚需时间检验。
电商的金融抱负
2012年12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旗下外贸电商平台“一达通”发布B2B虚拟信用卡,用于海外买家以赊销方式采购国内货物。阿里巴巴为买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和付款担保,为买家全程提供国际贸易报关、物流、保险等服务。这也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涉足金融领域的又一案例。
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初期,金融服务不足曾长期制约行业突破。一些企业如阿里巴巴等通过创新第三方支付等手段,有效解决了商家之间、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资金交易难题。随着实力增强,这些电商发现:一方面,电商平台上许多企业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电商掌握的大量中小微企业信用和资金流转记录,是开展金融业务的宝贵资源。一些嗅觉灵敏的电商企业发现商机,逐步涉足金融市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创新贷款模式,如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专门服务于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这些客户在阿里巴巴小贷模式下,可以凭借良好交易数据记录获得纯信用小额贷款,资金量一般为5万元到100万元。贷款方式分为“循环贷”或“固定贷”两种。其中,“循环贷”获取一定额度作为备用金,不取用不收利息,可随借随还,日利率在万分之六左右,比信用卡更为划算;“固定贷”获贷额度一次性发放,日利率在万分之五左右。截至2012年9月份,阿里小贷已累计为13万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贷款规模超过26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2%,明显低于我国银行业0.95%的水平。
二是创新支付手段,如腾讯的财付通。腾讯早期推出财付通的主要考虑是应对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由于腾讯拥有数亿QQ用户的增值金融服务需求,很快成为一种主流支付工具。财付通目前更加侧重企业用户,其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企业用户使用费。此外,腾讯可以通过财付通庞大的资金流获取利息,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日前,腾讯宣布打通旗下财付通与移动产品微信的应用通道,意味着2亿微信用户可通过微信扫描商户二维码的方式付款并享受折扣优惠。据了解,未来微信用户之间还将可以通过支付通进行转账,这对传统商业银行以及银联提供的金融支付将带来极大挑战。
三是创新融资方式,如“人人贷”模式。所谓“人人贷”,实际上就是传统民间金融的互联网版本。全球第一家人人贷公司Zopa于2005年3月在英国开始运营。国内目前类似的网站已大量出现。在“人人贷”借贷过程中,网站充当信息中介,借款者可在网页上列出需要的资金数额和时间,以及愿意提供的利率;贷款者则在无中介情况下寻找适合的产品。网站向借贷双方或一方收取手续费,而非赚取利息,这是其与网络贷款公司的重要区别。
此外,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去年联手共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被视为电商涉足保险业的重要一步。众安在线财险最大的特点是,除注册地上海外,全国均不设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服务。产品主要包含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和基于物联网的产品,如虚拟货币失盗险、网络支付安全保障责任险等。
电商进入金融领域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也导致加强监管的呼声与日俱增。由于现行金融监管体系无法完全覆盖这些新的模式,如何既鼓励创新又控制风险,成为相关部门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梦想和现实的距离
陈 静
和建设银行一样,交通银行的“交博会”和招商银行的“非常e购”都已杀入网商竞争的“战场”。放下姿态的大银行进军电子商务有何打算?前景又会如何?
银行“试水”B2C平台,首先折射出心态的变化。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利差收入曾是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但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开始成为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在既捡西瓜、又捡芝麻的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提高业务效率,阿里巴巴的小贷公司、支付宝的网商贷款和京东商城的供应链融资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小企业的交易记录和网络订单也可以成为贷款依据。对于银行业来说,搭建网络购物平台,也是在寻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有效渠道。
从应对金融脱媒挑战的角度来看,银行业进军电子商务更像是一场借此积攒互联网技术和服务经验的“大练兵”。伴随信托、证券、私募等在观念和实践上的普及,金融市场的活跃正在使金融脱媒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则将为金融脱媒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但从短期的业务实践来讲,进军电子商务并非依靠大银行品牌就会一帆风顺的。以交易信用和网络订单为中小企业贷款,需要足够大的规模作为依据。但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已远非早期竞争的草莽时代,流量导入成本飞速攀升。在这片“红海”中,银行是否有信心进行巨额投入?换句话说,如何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到自己搭建的网购平台上消费将是关键。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网络购物的万亿元规模,也来自于整体产业链的成熟和细分。作为新手的银行,从前端的供货商关系到后端的仓储、物流、售后等系列环节都缺乏运营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确保用户体验,银行业必须坚持差异化经营并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各大银行其实都有规模巨大的个人客户,前期可参考招商银行的方式,将信用卡积分等作为网上购物的优惠手段,同时基于对客户消费行为的分析进行精准的市场营销推广;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始终是银行的根本,应考虑在其整体业务中搭载更多的金融服务,如面向个人的公共缴费服务和面向企业的资金清算服务。
银行电子商务不仅是增加一条服务渠道,也是对其原有业务模式的重新改造,是未来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尝试和跳板。
- 云南省将着重打造4条电子商务渠道 2011/10/19
- 2015年年底陕西省力争半数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011/10/21
- “十二五” 将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2011/09/22
- 云南局参与推动全省电子商务发展 2011/11/14
- 商务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统计监测体系 2011/12/30
- 云南省将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2011/12/02
- 重庆市三大体系助推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 2011/10/08
- 十二五期间广东每年将投5000万支持电子商务 2011/11/21
- 2011中国电子商务大会暨电子商务博览会成功举办 2011/10/19
- 商务部信息化司改名旨在推动电商健康发展 2011/07/04
- BCP信用投诉中心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 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 加快商务信用体系...
- 真炒作还是假实惠 “双11”网购盛宴...
- 榆林商务信用平台启动 完善信用体系建...
- 王老吉商标争夺战上演续集 红罐包装归...
- BCP携江苏商务信用平台参展电子商务...
- 360百度大战升级 多方呼吁健全诚信...
- 搭载区域商务信用平台 促商务信用建设
- 南山光明再现丑闻 乳制品企业疑似集体...
- 2012中国行业信用评价推广与应用研...
- “库巴购物网”频频遭投诉 电商再遇冰...
- 淘宝漏洞衍生灰色产业链 电商信用面临...
- 纳纳购案终结 消费者赢了名誉输了金钱
- 商战变“火拼” 无序竞争亟待信用监管
- 奢侈品电商成掘金点 信用监管保障健康...
- BCP参展第三届网交会 加快信用认证...
- 2012年重点战略合作项目推介会圆满...
- 3C电商大战火热 信用或成制胜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