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项复杂工程
2014-06-18 09:31:26 来源:上海申报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在教育,根本靠法制,关键在人才,加强高等信用管理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用管理教育发展研讨会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发改委就业与分配司副司长胡德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贵芹副司长强调,弘扬诚信理念,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基础在教育,根本靠法治,关键在人才。

根本靠法制 关键在人才

刘贵芹(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在教育,根本靠法制,关键在人才,加强高等信用管理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体会促进高等信用管理教育发展,当前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抓机遇。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都给高等信用管理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是财富,稍纵即逝,失不再来,我们鼓励高校紧紧咬准国际信用管理前沿,紧紧围绕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自主设置信用管理专业,同时鼓励已开设的23所高校,加强信用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不只是人无我有,更重要的是人有我优,人有我特。提高信用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第二,立标准。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包括信用管理专业在内的金融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发布后,我们将推动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定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我们还将推动开设有信用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自身的办学定位、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第三,创机制。创新高校培养人才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创新高等信用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要探索建立充分反映信用管理学科研究新进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经验的教学内容完善机制,就是要着力探索建立有效实施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用人机制,解决好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

第四,提能力。推动高等信用管理教育科学发展关键在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就业角度看信用管理教育

胡德巧(发改委就业与分配司副司长)

一般来说,诚实守信和良好的信用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体制成熟的表现。社会信用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诸多内容里,应以政务诚信为引领,包括政务、商务、金融、教育、外贸、企业、个人等。

诚实守信的反义词大家都知道,像坑蒙拐骗等。这么多年来,我们经济体制和法律建设不太完善,所以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形色色。

我所理解的信用管理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信用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承诺,是实现某个承诺、某份合同的保证和能力。

今天讨论信用管理教育,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据我所知,人大财经学院从2006年到2013年的初次就业率,最低在92%以上,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初次就业率是100%。我这么多年来很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看到这样一个就业率很高兴。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初次就业率?我觉得是办学有远见,设立这个专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专业就业的差距比较大。一些市场紧缺的专业供不应求,还有一部分专业就业困难。供不应求和就业难是并存的。

另外,不同学历层次存在不同的就业率,高职高专就业情况总体好于本科,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我的理解是,那些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贴近产业的专业和职业学校就业情况比较好。就业情况不好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是在专业设置、教材、资质、课程,包括计划招生规模方面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没有完全适应。

做好就业工作,应该落实好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从长远看,应该加快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建立新型的办学机制,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另一个方面是避免高校盲目扩张,推动高校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提升转变。

教学要和研究并重

王晓蕾(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

我更多从从业者和信用建设、信用发展的角度谈谈我对信用教育专业发展的一点想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特别是和信用相关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了。新中国建立以后是计划经济,所有东西都是财政拨款,不存在借债还钱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把信用纳入了中国经济的过程当中,所以信用这件事情对中国经济来说好像是一件新的事情,但是其本身可能从私有制产生后就有了。怎么让这么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摆在金融发展面前的一个问题。

从我们征信系统的数据来看,在过去几年当中,银行金融系统的国际化发展非常快。比如和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的个人数量,从最初的几千万现在的3亿。与银行发生过信贷交易的企业数量也从很少一部分,发展到目前的七八百万。这个数目如果只是和自己比,发展速度可谓非常快,覆盖面、绝对值和增量都非常大。但是如果和市场潜在的需求相比,就远远不只这个量了。中国有14亿人口,和银行有信贷关系的是3亿,假设我们活跃的经济人群是5亿-6亿人,基本上还有一半的人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这些人没有信用需求吗?我个人认为“非也”。信用是收入在不同时间段的分配的调整,通过这种调整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在其需要的时候得到快速的帮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信用在中国发展很快,但是更重要的是未来发展将更快,未来更快发展的行业必须有人去做,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提出了对信用方面人才的需求。

第二,我从2003年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成立以后就开始做征信有关的工作,这么多年在和新入职员工交流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一些考虑。我认为,首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敬业是一个人做好一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没有责任心,没有敬业精神,工作是做不好的。其次,分析能力。和分析技能结合起来的就是文字表达。再次,基本的专业素质。第四,技能。

第三,对于这样一个新学科来说,教学要和研究并重,这个研究不光是对学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整个信用发展的研究。美国为什么有今天这么强大的地位?回顾一下它整个信用体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如果未来走在第一第二的位置,整个信用体系的发展必须要跟上。

在最早开始研究信用体系的时候,曾经有人说要写入法律,说信用是公民的权利。但实际上大家去看一下美联储的网站,有一句话写得非常清楚:没有人有信用权。为什么?信用是别人的资产,你不可能对别人的资产有权利。但是每个人有公平获得信用的机会。对这些最根本问题的研究,对中国未来信用体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有贷款通则、有人民银行法、有商业银行法,但是除了这些法律以外,约束、规范信用市场规范发展的还有什么?没有,在这方面的法律几乎是空白。今天谈的是信用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是管借款人的。那么我们应该给借款人什么权利,这个市场信用体系才会真正健康发展起来?今天参加会议的20多所高校,如果能够在这些更大的问题上进行研究,我相信对于中国整个信用体系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提供了多少人才,在思想前沿上也会有更大的贡献。

此外,对于每一个从事信用管理、授信管理的人来说,今天把钱借给某个人,一段时间以后他会不会还?这是不是个靠得住的人?信用交易当中需要有经济身份证,而征信系统就是为这个提供援助。在所有的放贷系统里面形成共享,其产品形式表现为信用报告。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认为这个人如果借钱挺不好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有人肯把钱借给你,说明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征信系统里面建立经济身份证,等于向社会宣誓: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有人愿意把钱借给我。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跨越学科界限的联想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我来之前做了一点功课,财经学院的同事们告诉我几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二、信用关系其实拓展着交易活动的时空界限。三、信贷管理或者信用管理是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前提。

我看到了几个关键词:信用、信用关系、信用管理。罗伯特贝拉有一个论断:有两种资本主义的市场神话,至今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在他看来,这两种资本主义的市场神话在美国已经破灭了。第一种神话,就是大家都以为的个人的邪恶最终可以产生公众的幸福。我们都以为每个人都追求私利,但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会把这些私利合成一个公众的利益,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必须要破碎的神话。第二种,他说都以为自由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导向一个更合理的政治制度,但是他自己通过金钱对政治的渗透,来证明自由市场也能毁灭一种政治制度,也毁灭人们都相信的永久的精神。我们真正要珍惜的人类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到底要干什么?是要抵抗和调整单一的利益逻辑,其最后导致的结果其实就是重建信用关系,重建一种信用秩序,这是从一个宗教社会学家的角度提出的看法。

更有意思的是,罗伯特贝拉对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有这样的批判,但是他对重建一种信用秩序充满信心。他并不是想用任何道德理想、任何道德说教去改变人、引领人,而是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对市场和利益规则进行了基本判断,即确信社会潮流都是有周期的,如果每一种道德关系都被商业化了,那么市场本身所依赖的信任和信用也将崩溃。一旦市场规则统辖一切,那么经济和市场本身依赖的这两样东西会被粉碎。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市场依托的信用秩序遭到动摇,市场本身就无法存在,最终一定会导致重组,他的信心就来源于此。

罗伯特贝拉给了我们一种跨越学科界限、跨越问题领域的联想,这样的联想和信用管理这样的命题应该是相关的。(上海申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