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舆情动态 > 正文
    
【舆情分析】“营养餐”事件暴露政府“粗放式”危机应对弊端
2012-06-12 13:16:11 来源: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广西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没有像贵州答复“肠道功能紊乱”那样鲁莽,但是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硬伤,其核心正是缺乏对网络舆论的宏观把握。广西相关部门虽然针对“差价”问题进行了回应,但是“1元为油费”的含混答复缺乏客观事实的数据支持,更缺乏相关的监督与核算,这也成为网民诟病的核心问题。

4月1日,《新京报》发表了题为《广西那坡部分学校3元营养补助被供货商套利1元》的文章,指出在广西贫困山区,学校存在补助被赚取差价的现象;无独有偶,3月30日,“贵州织金70名小学生食用营养早餐疑似食物中毒”的新闻也引起网民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贫困山区营养餐问题引发了网络的强烈关注。4月2日,广西回应“营养餐被吃差价”事件,称1元系运费等支出。

  

从舆情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之后,国内慈善事业举步维艰。伴随“透明、公开”的呼声,更多的民众把网络监督的触角伸向了慈善行业。此次事件,当地相关部门无论从响应时间、应对态度还是应对方式上都存在着不足。回应缺乏有效的事实根据,网民难以信服,舆情呈上涨态势。

  

一、事件概述

  

事件起因:

  

4月1日,《新京报》发表题为《广西那坡部分学校3元营养补助被供货商套利1元》的报道,指出:国家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至今已有4个多月。这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学生营养匮乏、发育迟缓等状况,但一些地方在执行时仍存在各种问题。事件促因:

  

3月29日,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发生学生食用营养早餐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多名学生当天食用早餐后出现呕吐、肚痛等中毒症状。3月30日,毕节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表示,该事件属个别学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事件回应:

  

4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李清先针对《广西那坡部分学校3元营养补助被供货商套利1元》回应称,确保学生3元钱的营养改善补助“全部吃进肚子里”。对于之前报道的1元差额,李清先称,这不只是利润,还包括运费、搬运费、汽油费等多项支出。

  

二、舆论关注度走势

  

广西“营养餐被吃差价”事件,自一开始就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前提在于3月29日贵州织金出现了小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有此类舆情的集中爆发,外加涉及“3元钱”使用问题,该问题成为近期舆情热点。

  从关注度走势上可以看出,在前期传统媒体爆料后,微博客等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在当日的微博客话题中,涉及“营养餐”的话题量就逼近千个,网络舆论在对当地政府“穷追猛打”后,舆情关注度保持较高位运行。虽然由于4月2日广西官方的回应与贵州营养餐招标问题的后续报道,网络关注度总体处于下降态势,但是依旧可以看到,网友对相关话题关注的持久性远超一般时政性话题。

  

媒体关注度的持续火热也充分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福利举措的质疑,此类事件成为衡量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量尺。

  

三、舆情应对过程点评

  

广西“营养餐被吃差价”事件,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只有一个危机应对动作,在回应方式中存在瑕疵。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两个舆论场”概念,指出在现今的网络传媒中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两者在关注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着力点和关注点有较大区别。在危机应对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意识不到“两个舆论场”的存在,导致自说自话的情况出现。在此次事件中,地方相关部门的危机管理方式有一定问题,导致了传媒舆论的“天平”出现了失衡,重心被导向网络一方。

  

回归到危机应对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网民较为关注的“3元营养餐”落实过程中“招标、安全、餐补使用”等问题,地方没有直接的回应,在各自舆论场中各说各话,这也变相导致该舆情朝复杂化方向发展。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营养餐补贴应该用好(37%)

  

人民网网友:营养餐本是一件好事,没想到这个“经”还是让一些不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念歪”了,营养餐补贴不应该因为个别地方的利用不当而因噎废食,希望能用到点子上,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国家福利。

  

新华网网友:营养餐补能让山区的孩子不再缺少营养,是政府的一大举措,在这点上地方政府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很期待能在新的制度层面给予支持。

  

商人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22%)

  

环球网网友:3元钱能买什么?一个大瓶的可乐都买不到,这些商人能不能放过我们的孩子啊?那些所谓的“水牛奶”都没有任何营养。希望这些商人身上能流着道德的血液。

  

新浪网友:商家是无利不起早的,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完全怪罪商家,更重要的是官员要实现自律。

  

广西回应毫无严谨性(17%)

  

人民网网友:广西的回应非常令人心寒,为什么1元钱从一开始的商家差价变成了“油费”,难道就没有一个确凿的数据吗?这样的答复骗不了傻子,我们真正希望的是3元钱能变成孩子口中的食物。

  

慈善里面存在腐败(14%)

  

天涯社区网友:为什么3元能有1元的差价,我想知道其中有没有官员的里应外合,有没有商人会胆大妄为动用国家专项资金,所以在拯救慈善的话题之下,我们应该深切探讨如何根除慈善下的腐败。

  

政府存在着客观难处(10%)

 

凯迪社区网友: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存在自身的压力和矛盾,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多给政府一些时间,把问题细化逐一解决。

  

人民网网友:地方财政的吃紧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借口则不能信服民众,希望地方政府能排除万难。

  

五、媒体评论摘要

  

阳光阙如、监督缺位之下,营养餐难免“变味”。它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各类善政、惠民工程迷思上的一个细胞切片,官德不靠谱、责任被虚置,只有将早该置于阳光下的财政预决算真正兑现在阳光里、监督下,才能避免营养餐遭劫或变味的悲剧重演。(据《羊城晚报》,作者:崔中波)

  

猜想终归是猜想,没有真凭实据谁都不能胡说。然而,营养餐一旦与“有毒”和“假冒伪劣”纠缠不清,便已经败坏了政策善意。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推行营养餐时履好职、把好关,切莫让人浑水摸鱼有机可乘,切莫让一项善意工程变了味。 (据红网,作者:徐炳涛)

  

对“夺食”的财政部门应采取“管”的措施,对营养餐补助款专项管理,及时拨付,不得挤占挪用。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及时公开营养餐补助款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还要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进行日常监督。3元营养餐成了“唐僧肉”,从娃娃口中“夺食”,1元钱看似小事,却是大事,不仅损害孩子的健康,而且腐蚀教育干部队伍,必须严加管理,确保好事办好。 (据《广州日报》,作者:陈强)

  

为保障该项政策得到良好的贯彻实施,保证每分钱都花到孩子身上,建立由政府主导,学校、家长及社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必不可少。建设及时、透明的经费和政策实施情况等有效信息披露制度,把营养餐费花在刀刃上,让广大农村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切实的改善,让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他们就在推进营养午餐计划时,坚决禁止牛奶、面包,而供给正餐。所以,有必要在实行营养餐计划时,引入民间力量,参与管理和监督。比如,招募志愿者观察员,跟踪食品的选择、制作和配送,并及时公布信息等。(据《广州日报》,作者:熊丙奇)民间已取得的现成经验都值得国家免费营养餐项目学习和吸收,进而根据我国各地的现实情况,制定出一套规范化执行标准。将每个细节都明确列出,引进多方监管,借助网络实现信息公开,从而堵上所有漏洞,使免费营养餐项目臻于完美。(据《中国妇女报》,作者:江德斌)

  

六、舆情点评

  

近期贵州出现疑似学生食用营养餐中毒事件、广西被曝光3元营养餐被吃差价1元事件,这充分暴露出近期的舆情热点走势:对慈善事业敏感,对政府部门的行为持疑。在面对如此舆情高压之下,贵州和广西的地方舆情应对又出现了舆情应对硬伤,此举则更进一步削弱了政府善举的公信力。

  

舆情应对亮点:微察细节、态度诚恳在此次危机应对过程中我们看到,在4月1日新闻引发媒体震动以来,4月2日,地方政府即对事件有一个较为详尽的应对说明,在回应中针对“3元”的使用方式进行了剖析,并对中央补助资金的使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说明。此危机应对动作具有较好的细节真实性,并有较好的应对态度。

  

舆情应对败笔:缺乏依据、缺少公信

  

广西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没有像贵州答复“肠道功能紊乱”那样鲁莽,但是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硬伤,其核心正是缺乏对网络舆论的宏观把握。广西相关部门虽然针对“差价”问题进行了回应,但是“1元为油费”的含混答复缺乏客观事实的数据支持,更缺乏相关的监督与核算,这也成为网民诟病的核心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