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舆情动态 > 正文
    
【舆情分析】微博时代危机处理应加大对领袖的关注
2012-06-18 14:07:56 来源: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5月4日,有网友微博爆料,称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在酒店开套间专为收钱,引发网友热议。湖南官方在事件曝光当日便介入调查,终止了当事人的评委资格。当事人所在高校也对其进行了暂时停职处理。事件发展后期,最高检介入,要求依法严查该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

 

  从舆情应对角度看,湖南官方事发3小时内发现舆情,并于当天对当事人作出处理,体现出较强的舆情监测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一、事件概述

  5月4日,网友“马山寨主”发微博称,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刘一兵专门在酒店开套间收钱,该微博发布后被大量转载并引发网友的热 议。

  5月4日,湖南省教育厅终止刘一兵的评审专家资格。

  5月6日,湖南警察学院宣布暂时停止刘一兵执行主任职务,并对其进行谈话调查。

   二、舆论关注度走势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受贿事件属于典型的微博自媒体源发事件,5月4日由网友在微博爆料,同时通过微博平台把此则消息传达给了传统媒体,如《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实现了自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的同步关注。

  从关注度走势可以看出,5月4日,事件在微博被爆料后瞬间形成了较高的关注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位爆料的网友善用微博平台,通过“@”传统媒体以及知名网友,短时间内把消息进行了大范围扩散,尤其是网友“御史在途”(微博认证身份: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微博粉丝数:98633)对此事进行了转发和积极回应,使得微博平台上网友的关注度急剧飙升,于事件发生的第二日便形成了一个关注度峰值。

  经过短短一天的网络发酵后,5月5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传统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媒体关注度攀升。随着事件不断深入,《新京报》于5月8日、9日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同时,《中国青年报》也加入报道阵营,从而使得媒体的关注度在一个相对高位运行。

  三、舆情应对过程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受贿事件发生以来,湖南官方作出3次回应,同时还有最高检依法严查此事的表态。

  第一次回应:终止刘一兵的评审专家资格。湖南省教育厅在5月4日14时发现此事,距离网友发帖时间仅3个小时,并在当日作出终止刘一兵的评审专家资格的决定,表现出官方较为积极的处理态度,同时也看出官方对网络舆情有着较高的敏感性。

  第二次回应:湖南警察学院宣布暂时停止刘一兵执行主任职务。由当事人所在校方作出此回应,属于情理之中。事情发展到此,对刘一兵的处罚限于终止专家资格和暂停主任职务,官方的这两次回应并不能让网友信服。

  第三次回应: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不会进行全面调查”。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不进行全面调查”的回应,显得略有些生硬,容易激起网友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在官方应对中应该避免。5月8日,又有一名受贿评委被查处的事实,使得湖南省教育厅陷入一种较为不利的境地。

  最高检介入调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要求对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严肃依法查办,同时最高检反贪局派员抵达湖南指导调查该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最高检的表态和介入有利于事件的最终妥善处理,迎合了网友彻查职称评审乱象的要求。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对花钱买职称习以为常(33%)

  搜狐网友: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不单单是评职称,只要是评比的,哪个不是这样?

    中国网网友:职称评审背后的腐败绝对触目惊心,由于其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寻租空间,同时由于监督工作的缺乏,使得评审腐败日渐猖狂。

  五、媒体评论摘要

  评委开房收钱背后隐匿着并不深奥的经济学逻辑。在一些教师的“投资”逻辑里,送礼与评上教授、副教授,本身就是“成本—回报”的关系。一旦评上职称,就意味着今后的高待遇、高福利,就意味着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现行制度下,这种买卖几乎只赚不赔、一本万利。终日围着职称转,教师们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好好授课、顾不上培养学生、顾不上钻研学术,为人师者如此功利,怎能奢望大学培养出大师?不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贻害了教师、评委乃至学生。 (据《光明日报》,作者:李思辉)

  高校职称评审的变异,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起因于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出现在职称评审中的“跑要”行为,也出现在我国其他

  学术评审、评价领域,包括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报送奖项、两院院士最高学术荣誉评审等等。因此,要遏制这种异化趋势,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学术共同体。就职称评审而言,应该把评聘教授的权力交给高校,在高校内部,则必须将这一权力交给独立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而不应该由行政机构操作。 (据《广州日报》,作者:熊丙奇)

  高校职称评审要送礼,并不是湖南一个地方独有的现象。可以说,只要高校职称评审的规则不改变,评委必定会成为攻关的对象,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到头来,职称评审的实质只不过是轮流坐庄的把戏。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大幅度改革乃至取消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以教师聘任制取而代之,把评定、选拔和聘用教师的权力下放到高校。教育部门很有必要对聘任制进行深入研究,适时推广,从而全面淘汰不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学积极性,焕发高校活力。 (据《北京青年报》,作者:蔡方华)

  职称评审变成一种明码标价的灰色交易,不仅与“潜规则”管制范围内的交易双方有关,还必然与代表第三方的“明规则”失灵有关。社会秩序的维护需有规则约束,如果“明规则”长期虚置或被架空,“潜规则”必然会大行其道。不仅是高校职称评审,商业交易或社会资源分配领域的很多腐败之所以存在,都与法治、道德等“明规则”失灵有关。 (据《新民晚报》,作者:汤嘉琛)

  六、舆情点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一条微博引发的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受贿事件让教育腐败问题再次受到公众关注,也让湖南官方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事件发展后期,最高检的介入让事件朝着彻查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了网友的基本要求。

  从舆情应对速度来看,湖南官方善于监测网络舆情,在事件被曝光后3小时内发现舆情,并在当日作出对当事人终止评审专家资格的决定。湖南官方面对危机事件,做到了快速发现舆情、及时处理第一责任人。

  从应对的态度上来看,湖南教育厅副厅长 “不会进行全面调查”的言辞显然有失妥当,容易让网友对官方产生不信任。从危机处理的角度上讲,面对类似突发事件,官方人员在表态时理应坚决,让网友对官方的处理结果有所期盼,而不是非议。从对当事人的处理结果来看,仅仅由湖南教育厅对其终止专家资格以及湖南警察学院暂时停止其执行主任职务,处理结果缺乏实质性内容,处理的力度并不能让网友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