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自主创新迈大步
2012-07-06 10:14:08 来源: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2006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迎来了新中国科技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神九飞天,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展示“中国精度”

○蛟龙入海,载人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中国深度”

○大桥飞架,穿山越海,不断书写世界纪录,彰显“中国跨度”

一系列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的自主创新成就,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2006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迎来了新中国科技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数百万科技工作者奋勇拼搏、勇攀高峰,谱写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壮丽凯歌!

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自主创新,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强调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技创新,投入为要。自2006年以来,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6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42%提升到1.83%。

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利用先进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统之间的量子纠缠;2009年,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从而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2010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在第三十六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勇夺世界第一;今年3月,中科院科学家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形式,拓展了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实施,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核高基专项中研制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集成电路装备专项的65纳米介质刻蚀机,比世界上最先进设备的芯片单位投资产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显著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宽带移动通信专项的实施,使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从而使我国的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超导变电、新能源技术、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支撑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粮食丰产工程取得重要成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粮食连续八连增发挥了关键作用;科技服务人口健康、防震减灾、公共安全等取得突出成效,为保障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华为、中兴、中联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力强。6年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表明,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招才引智,创新队伍增量提质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针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推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技部、人保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国各地各显神通、纷纷推出新举措,神州大地涌起了招才引智的新高潮。

自上而下,引人用人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针对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自申报到使用,形成了一整套的政策措施;2011年8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又制定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与此同时,各部委、地方和高校、院所、企业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人才引进办法,从经费支持到子女就学,都有一套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招才引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八面来风,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开全国海外人才引进先河的无锡市,自2006年实施“530计划”以来已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超过7000人;从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全球引进近百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和包括施一公教授在内的8位“千人计划”入选者……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近2000名,青年优秀人才数百名,极大充实了高校院所和地方、企业的创新队伍,改变了人才结构,提升了人才质量。

创新创业,助推知识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台阶。“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引进包括6位“千人计划”专家内的60多位国内外杰出人才,成为国际一流的湍流与复杂流动学研究团队;“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博士,带领包括十多位海归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盐酸艾克替尼;展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李力游博士研发的TD—SCDMA核心芯片,为推动TD—SCDMA的产业化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海外归来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创新创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突破制度、政策羁绊,创新活力空前释放

今年春节期间,一则从美国传出的新闻令国际科技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在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全球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机构)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28名获奖者中,中国7人榜上有名!其中,有4名获奖者来自同一个单位——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

于2005年底挂牌的北生所,由科技部会同中编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新型研究机构。自成立之初,北生所就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学术至上的管理机制、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完全自主的研究机制、5年1次的国际同行评估机制、优胜劣汰的机制……截至今年6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员仅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就发表论文24篇,在国内同类研究结构中遥遥领先!

如今,北生所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如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所评价的那样:北生所是一个绝好的成功尝试。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研究所的成功发展,是对研究所初建阶段财政拨款的超值回报……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奥秘的话,那就是:采用了尊重创新规律的全新机制。”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说。

如果说北生所是科研机制改革的成功典范,那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的“1+6”先行先试新政,则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探索。

2010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针对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政策障碍,开始推行“1+6”先行先试新政策:“1”是指搭建“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这一创新平台,下设8个具体办事机构,19个国家部委相关司局参与平台工作,31个北京市相关部门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重点围绕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共同推进先行先试政策,联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6”是指6项先行先试政策,包括: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股权激励改革试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职工教育经费扣除税收政策试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等。

“中关村创新平台打破了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旧格局,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新模式,形成了集中办公、主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减少了行政羁绊,提高了办事效率;6项新政策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系统政策突破,实现了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激发了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王汝芳告诉记者,“1+6”新政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生产型和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数量比往年增加近千家;企业研发及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超过750亿元,增长近20%,约占企业总收入的4%;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全年实现总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与此同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新举措,将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创办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人才聘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锐意改革……

体制新,活力增;机制新,效益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新征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必将交出支撑引领的新答卷;在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国际竞争中,创新中国必将书写“上天下海”的新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