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13,电商巨头争夺平台
2013-02-21 12:56:01 来源:联商网

新春伊始,网络江湖又热闹起来了。

节后上班第一天,一直饱受“贫血”质疑的京东出人意料地抛出“重磅炸弹”——宣布完成第四轮约7亿美元融资。老对手拔得新年中国互联网融资头筹,苏宁自然不甘示弱,19日晚间也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去电器化,并对公司机构进行调整,“苏宁易购”或将更名为“苏宁网”。

苏宁“去电器化”剑指京东,虽然这样的观点笔者不太赞同,但两大巨头不约而同的大动作,却预示着今年网络江湖不会平静,电商巨头的平台之争必将会愈演愈烈,2013年阿里、京东、苏宁和腾讯四大电商或将近身肉搏,抢分天下。

此次融资后,刘强东在内部邮件中一再强调业务平台化的重要性:“京东真正做的是平台,京东陆续开放Web、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布局金融平台业务,所有业务都将向社会开放,都将成为一个又一个平台,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平台网络。”他认为“未来的商业纷争必然是平台之战,背后是价值之战”。

确实,在自有品类利润难以提高的情况下,把独立商城变成平台,是实现流量套现,实现盈利的最好路径,更何况亚马逊“B2C+开放平台”的成功模式,正是国内赔本赚吆喝的电商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无独有偶。“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零售模式将是‘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我们称之为‘云商’模式。 ”从苏宁更名到架构调整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苏宁在除“去电器化”,解决店商做电商“左手”打“右手”问题,整合统一线上线下资源,开放平台是重中之重。开放平台业务与采销分离,由专门团队独立运作,支付、金融、数据、营销、托管服务、仓储物流、云计算等服务全面对入驻商家开发,这一切都预示苏宁要在开放平台上大干一场。

不过,虽然POP业务是京东和苏宁成长最快的业务之一,但其体量仍然和天猫不在一个数量级。苏宁易购2012年7月开放平台以后,入驻商家到目前为止仅1500多家,京东有13000家,可天猫商家已经超过6万家,2012年交易额超过2000亿。所以,京东和苏宁拿什么和天猫竞争?用自营的低价商品吸引流量?自营亏钱靠入驻费用赚钱?这个模式在亚马逊可以,可在本土企业能否行得通是未知数。事实上,去年当当、京东等平台不时传出对入驻商家强摊费用,电商平台“地产化”,给正书写着美丽故事的开放平台蒙上一层阴影。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赚钱,如何取之有道,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电商巨头变身开放平台,固然可以让传统企业快速“触网”,节约他们做电商的成本。可开放平台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四大巨头座次排定,势力范围瓜分完毕,流量与渠道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小商家就会毫无发言权,沦为巨头们的案上菜,被肆意宰割,传统零售卖场的悲剧将在电商重新上演。

电子商务之所以被寄予无限期望,一方面因为它是新技术所带来商业模式的革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让所有企业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不再被零售巨头们盘剥,不再受制于传统渠道,甚至有可能实现超越。但当今天开放平台再次将被几大巨头垄断时,必须引起警惕,一时的方便与痛快,可能让整个商业模式颠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互联网已不止一次上演了。监管层面,即使不能阻止垄断平台的形成,也应该先立好规矩,不要总是亡羊补牢,而且还补不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