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电商新闻 > 正文
    
百盛年终大促依然冷清 涉猎电商流于形式
2012-12-11 10:04:49 来源:《北京商报》

同是在消费形势疲软、电商价格战冲击下推出的年终大促,曾一度风光无限的百盛为期五天的会员大促却没有像新世界百货、翠微大厦等同级别对手一样上演绝地反击。记者日前走访百盛复兴门店看到,尽管商场营业至午夜且推出了颇有诚意的促销活动,但即便是周末晚间依然顾客寥寥。复兴门店的现状,也是百盛北京两家分店的一面镜子。与之相对应的是,百盛三季度净利下滑超过四成。作为最早入华的外资零售巨头,昔日“一枝独秀”的繁华盛景已成为过眼云烟。

年终大促依然冷清

尽管在促销方式上推出了被业内认为力度不逊于同行的“最高省30%后再满100元减20元”的活动,并将营业时间延长至24时,但迟来的百盛复兴门店年终大促销依然难以改变其冷清的局面。

记者走访看到,即便在周末晚间这一传统的购物黄金时段,也没有吸引太多客流,店内某品牌导购也坦言,活动期间,该品牌周末一天的销售额仅1.5万元,与平时持平,尽管百盛方面并未透露会员日期间的销售业绩,但记者在多处收银台前停留10分钟发现,前来结账的消费者总计仅为10人左右,这与此前新世界推出“60小时不打烊”店庆时动辄数小时的排队盛况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同为中高端定位的翠微,其店庆时的人流量也大大高于百盛,最终公布的销售额超过5亿元,新世界百货也有3亿余元进账。

对此,百盛北京区负责人钟珊珊给出的解释为,上周六是百盛会员活动的第三天,消费者的消费势头已经减弱。

“百盛定位高端消费客群,商场讲究的是购物环境的舒适和商品的品质,因此商场将活动‘战线’拉长避免出现消费者拥堵购物。”在钟珊珊看来,百盛拥有很大一批忠实客群,因此会员活动的客单价会高于其他商场,但也并非冷清,因为此前两天活动,商场有很高的客流和不错的销售额。

然而百盛复兴门店大促销的平淡绝非个例,记者走访位于北三环与京承高速交界处的百盛太阳宫店看到,商场已经启动了第一轮的圣诞促销,包括单柜“满199元减100元”,化妆品“500元当600元花”等。虽然多数品牌参与商场活动,但购物区内消费者同样屈指可数,不同品牌的导购悠闲地隔着走廊相互交谈。

百盛太阳宫店总经理张联富坦言,尽管为汇聚客流,商场推出促销活动的力度和频率非常高,并且今年百盛太阳宫店营业额比去年上涨20%,客流也有了60%-70%的提升,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消费低迷,开业两年的百盛太阳宫店仍处于商场培育期。多名店内导购甚至告诉记者,他们对商场稀少的客流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在大促期间。

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位于东四环大郊亭桥的百盛美罗城店。虽然百盛美罗城店已开业多年,但由于业主频繁的业态调整,致使百盛的经营状况也受到影响。

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商业专家刘晖表示,与很多传统百货业一样,宏观经济形势下滑是造成百盛大促遇冷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从机构发布的数据也可见一二:今年,国内超过半数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净利处于下行状态,国内三成百货的净利缩水。但作为外资零售巨头的百盛集团却净利下滑最快。百盛集团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净利下降了42.3%;1-9月净利下滑20.2%。

除了经济环境以外,选址不佳也是致使其客流稀疏、经营不力的主要原因。百盛在太阳宫和大郊亭桥的两家分店都选择在商圈不成熟、商业氛围不浓厚、交通相对不便利的“桥下”。虽然周边居民有较强的购买力,但他们多选择去百货店密集的成熟商圈购物。

而商圈本身过于孤立也是造成百盛三大门店客流稀缺的原因,以复兴门店为例,与其他中高端商场相比,复兴门店所在的商圈仅有百盛一家商场,客户选择余地小,相比之下,王府井、大望路、金融街等商圈则由于同类型商场集中,更具吸引力。

涉猎电商流于形式

百盛的问题不单单是大促遇冷。在市场份额被瓜分、电商强势猛攻的形势下,百盛也开始通过拓展多渠道增加营业额。今年百盛推出了自己的线上商城。百盛网页面设计华丽,商品也多在千元以上,百盛方面表示,百盛网针对中高端群体,希望打造中国首家多渠道电商平台。

虽然百盛带着良好的初衷来,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记者注意到,在点击购买后,百盛网弹出的窗口中一般包括商品展示图、品牌故事、商品详情、尺寸说明、退货政策等说明,但并未设置评价系统,甚至没有设置客服。在电商网站,用户评价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

事实上,不少大型百货集团在进军电商之初都希望依靠高端、品质等特质与现有电商平台划清界限。去年底,赛特集团上线高端电商网站“赛特春天”,但经营数月就因访问量低而转型为“网上奥莱”。

虽然百盛在经营模式、品牌差异度上进行着创新,也尝试了进军电商领域,不过,电商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百货的网店大多未达到“合格电商企业”的水平,传统零售企业大多把线上定位为一个新生渠道,因此相对于电商而言投入和风险小。

“目前,线上只是线下的补充。传统零售的电子商务部门只是整个运营架构的附属品。”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逆势之下路在何方

18年前,百盛是最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的外资连锁企业,如今覆盖全国18个省34个主要城市,有非常广泛的营销网络。虽然百盛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与购物环境,但随着百货企业的不断增多,百盛的优势与吸引力也在逐渐减小。

百盛方面也表示,人力、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的增加影响了其业绩的提高。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百盛集团三季度业绩低迷,销售放缓是一个行业现象,但百盛较老化的店铺组合及中高端市场定位,导致了其同店销售增长低于多数同行。

除了百盛自身发展遇到瓶颈外,北京中心型的商业格局对百盛客流、营业额也有较大影响。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主任郭增利表示,与上海从中心、副中心、城乡结合到郊区销售额依次递增的商业格局不同,北京的商业格局以中心型为主,而百盛所处的位置均属于副中心区域。“在北京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到中心型商圈购物。”郭增利说。

在郭增利看来,百盛的问题实际是整个百货行业共同的问题。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多数企业营业额普遍呈上升趋势,因此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多中国零售业的增长是市场大势推动,而不是依靠自身创新与发展来推动业绩增长。”郭增利说,“企业应在市场低迷时寻找自身的潜力点、增长点,而不是通过促销、降价改变现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