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环境污染 > 正文
分享到:
    
兰州石化频冒黑烟惹恼政府 环保征讨虎头蛇尾
2015-01-19 10:03:37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下称兰州石化)与兰州市政府的恩怨纠葛,实际体现出的是央企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巨大冲突。而这样的矛盾,在全国的其它省市内,也已经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下称兰州石化)与兰州市政府的恩怨纠葛,实际体现出的是央企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巨大冲突。而这样的矛盾,在全国的其它省市内,也已经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

这是史上最吊诡的一次征讨。事件源于1月10日,兰州市环保局向媒体通报了兰州石化屡次违法排污的事件,随即第二天,兰州石化员工就通过媒体反击称,这是兰州市政府“逼宫”公司搬迁的手段,一场看似乎轰轰烈烈的征讨大战即将上演。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三天双方就迅速握手言和,一场原本预期爆发的大战因双方180度的态度急转而戛然而止,只留下一群反应不过来的围观观众。

在兰州,乃至整个甘肃省,兰州石化一直是被当地政府偏爱的核心企业。其拥有“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炼化生产企业、且多年蝉联甘肃省企业纳税额榜首。不过近年来,令当地政府越来越头疼的是,在“纳税大户”的光环之下,兰州石化还是经常因污染事件而被曝光的“污染大户”。

然而疑问随之而来,此前比这次影响更恶劣的污染事件也不在少数,但兰州市政府缘何选择此时公开祭出环保之剑?这起看似因环保问题引发的征讨大战背后,到底关联着利益双方怎样的恩怨纠葛?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兰州石化与兰州市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几乎是所有央企与所在地方之间都会遇到的问题。面对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与入驻央企间不对等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如今各地方政府也试图在这一波的国家大改革浪潮中,打破央企的强势垄断地位,建立自身的话语权。

导火索

新年伊始,一则来自于兰州市环保局向媒体公开的企业违法排污的通报引爆舆论的“雷”,这则通报的唯一主角就是兰州石化。通报措辞严厉激烈,不仅历数去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该企业屡次违法排污事件,而且还质问其“作为央企,社会责任何在?”通报要求兰州石化公开向兰州全体市民道歉,并称将彻查到底,严惩重罚,绝不姑息。这则类似于古代“征讨檄文”式的通报,被形容为来自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少有的“有性格”之作。“虽然此前几个月兰州石化遭兰州市环保局三次严肃约谈,但是应该说作为央企驻地企业,一贯养尊处优的兰州石化绝想不到地方上会采取媒体曝光施压的手段,”一位来自西固区接近兰州石化的企业董事长对经济观察报(微博)说。

事发第二天,兰州石化员工就反击通报是地方政府借此“逼宫”使兰州石化搬迁的手段,在被媒体大量引用后,双方的火药味迅速升级。就在公众以为一场大战即将开打的时候,同一天兰州石化官方对外回应称”,诚恳接受政府监管,深刻反思,立查立(微博)改,强力推进环保升级升位管理”。紧接着第三天,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公开表示,兰州市环保局召开的媒体情况通报会他并不知道,也没有注意到有关媒体报道,“逼宫”一说更是不可能。同一天,兰州市环保局也对外称:“在通报后,兰州石化有了深刻反思和自查,决定在近期启动一系列深度治理及升级改造工程,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兰州石化开展污染治理,消除环境污染及风险”。

一场激烈的征讨大戏便在双方公开“握手言和”中戛然而止。

值得关注的是,在通报中显示,1月8日,该公司排放滚滚黑烟;1月3日,氨气泄漏;去年12月29日,非法转移危险废物;去年9月29日,排放滚滚黑烟;去年8月4日,乙烯侧漏着火事件。短短数月,五次排污违法中四次属于大气污染,有两次是排放滚滚黑烟。

“这些屡次冒黑烟事件惹恼了当地政府,可以说是此次征讨大战的‘导火索’”,一位了解内情的当地退休官员告诉经济观察报。

颇为巧合的是,1月7日,《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了兰州治污的全过程,包括《兰州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3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成绩》以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在特刊上发表了《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署名文章,他表示“治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兰州大气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未来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

前任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白永平对经济观察报谈起如今兰州的治污,他认为,由于兰州兰州地处河谷盆地,工业集中,人口稠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兰州市一度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2012年以来兰州市铁腕治污,现在已经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脱掉了“污染名城“的帽子。

然而2014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13天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却遭到了“纳税大户”兰州石化的无情践踏。地方政府恼怒的是,近几年随着环保标准提高,排放黑烟这类情况在石油石化乃至钢铁行业里都极少发生,特别是在央企中,但是兰州石化却屡次犯这种低级错误。”上述官员说。

由于兰州石化厂内长期存在跑、冒、滴、漏的问题,兰州市环保局经常对其进行检查,但这却让兰州石化感到不耐烦,认为执法人员频频来查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并对相应的检查整改要求“并不在意”。此次通报中也提及,“三次严肃约谈兰州石化,但该公司至今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

上述当地官员称,在多次检查中双方矛盾不断升级,而由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环保法》,兰州市环保局也想通过一些类似借助媒体和社会力量的方法来监管企业治污,于是便上演了征讨大戏。

分岔口

看似毫无征兆的征讨大战,实际上早已于多年前埋下了种子。

虽然兰州市市长袁占亭称此次公开征讨兰州石化自己并不知情,侧面暗示征讨大战的主导者是兰州市环保局,而征讨意图也被巧妙地锁定在因屡次违法排污置政府部门监管于不顾。但是在地方政府斥责环境污染的背后,双方确实还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

有着近60年发展历程的兰州石化,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现有权属土地面积27.84平方公里,全民在职员工2.74万人,集体及其他用工0.96万人,总资产达340亿元,年营业收入接近800亿元,当地流传着“没有兰州石化,就没有西固区”的说法。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财税金融和国企改革之后,在加大投资和发展经济的作用下,垄断央企都成为地方政府争抢的“香饽饽”,一直到2010年前,扩张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石油也通过扩建和改造方式,不断扩大兰州石化生产规模。经过一系列的重组,新的兰州石化于2007年成立,实现了中国石油在兰州地区炼化业务一体化管理,首次挺近千万吨级炼油“俱乐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化一体石化企业,在当时中石油下属公司中排第一。当时,兰州石化与当地政府之间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蜜月期”。

相应的,兰州石化也成为了当地首屈一指的“纳税大户”。以2010、2011、2012年为例,分别纳税108.59亿元、107.12亿元、111.81亿元。2009年,兰州石化成为甘肃省首家纳税超百亿元的企业。白永平教授告诉经济观察报,长期以来单兰州石化一家的产值就约占整个甘肃省的1/3左右。

但与此同时,兰州石化污染的问题也直线上升。在其60年的发展历史中,装置设备、仪表、管线老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凸显,再加上先期的规划缺陷,曾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发生泄漏事故,导致苯渗入到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在新兰州石化成立的同一年,公司合成橡胶厂发生爆炸事故,6人受伤。当年,在环保部组织的石化行业风险排查中,兰州石化被确定为重大环境风险源单位。2010年公司罐区爆炸造成6人死亡,2014年4月份,又成为了震惊全国的兰州市自来水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

一边是“纳税大户”,一边却是“污染大户”,兰州石化始终让当地政府又爱又恨,感情复杂。“虽然央企绝大部分税收上缴中央,兰州石化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企业营业收入可以算到当地GDP指标里,所以这在以GDP考核指标为主的情况下,地方对央企污染事件也只得睁只眼闭着眼”,安迅思能源研究中心总监李莉告诉经济观察报。

不过,随着后期各种污染事件的不断频发,最终在老百姓和社会舆论的强烈抗议下,兰州市政府也不得不做出表态。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地方政府首度提出企业整体搬迁的实施方案。2012年,兰州市委、市政府下发《意见》,提出重点企业“出城入园”措施,兰州石化的搬迁改造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计划整体搬迁到位于秦王川的兰州新区。央企利益遭遇地方环保压力,搬迁成为两者之间绕不开的话题。

新棋局

“虽然通报仅限于环保范畴,但是在兰州石化部分人眼里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着‘逼宫’搬迁的用意”,上述企业董事长告诉经济观察报。

而对“逼宫”搬迁一说,市长袁占亭的回应也似乎大有深意,“政府没有权利这么做”,他补充道,“兰州市非常清楚兰州石化的搬迁事宜绝非后者本身可以决定,因此,兰州市尽管一直在推动兰州石化搬迁工作,但绝不可能去和兰州石化沟通。沟通的主体一定是中国石油,这一点必须明确”。

“地方政府的心理非常矛盾,这次通报可能想借此对兰州石化施加压力,让其加强环保升级,也不排除有让其搬迁的可能性,但另一边政府也担心施压过大把兰州石化吓跑,转移到甘肃以外的地方建厂”,一位当地权威人士分析到。

“近几年兰州石化上了很多新设备,刚进入投入回报期,搬迁意味着大笔投入‘打水漂’,它本身当然不愿意搬迁了,能拖就拖”,上述当地石化企业老总告诉经济观察报。

资料显示,兰州石化业绩这两年颇为跌宕起伏,2007年因规模扩大盈利较好,到2011年盈利30亿元左右,而2012年兰州石化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巨亏48亿元。

而权威消息人士对经济观察报透露,原本搬迁到兰州新区兰州石化是同意的,毕竟来自外界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非搬不可,但是地方政府后来变更搬迁地点,让搬迁陷入僵持状态。

在2012年3月,甘肃省政府与原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曾达成一致意见,即将兰州石化从西固区整体搬迁到兰州新区。

后来当地政府考虑,兰州石化最大的问题便是前期规划缺乏前瞻性,而搬迁入兰州新区的话恐将在未来依然存在“重复污染”和“再次搬迁”的问题,所以将其搬迁新址定在白银市与兰州新区中间的位置。

上述消息人士称,兰州石化搬迁新址完全“四不靠”,目前土地还未平整,供水、道路等都没有建好,非常不方便,尤其企业考虑由于地理偏僻,职工出勤率都受影响。所以企业不想去。

一位当地化工企业老总告诉经济观察报,搬迁与否,站的角度不同当然见解也不同,整个兰州石化要搬迁过去,外界传需要600亿元,而我估计得需2000亿元。如此巨大资金从哪儿来呢?

白永平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搬迁资金和时间问题是最大难题,但是从长远看搬迁是必然的,作为一路一带重点区域,甘肃拥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兰州石化需要有发展空间,但要发展上规模,只有通过搬迁才能获得新的较大的发展空间,兰州市区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搬迁长远来看对企业和政府都有利”。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兰州环保局的公开通报,也正是地方政府试图打破原有央地合作格局的体现。一直以来央企转战地方态度都颇为强势,地方政府只能选择妥协和让步,而如今,地方政府也在极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类似的事例近两年在各地不胜枚举。

2013年10月,陕西榆林市当地法院冻结了中石油旗下产油大户长庆油田分公司的22个银行账户,因为后者有高达8.5亿元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滞纳金未缴纳。而与兰州石化更有可比性的,就是同样深陷搬迁困局的中石化金陵石化、中石化黄岛石化区、中石油大连石化、中石油安庆石化等企业,都处于环境污染严重和搬迁资金巨大的双重矛盾中。

然而,这一次虎头蛇尾的环保征讨大战里,除了“打擂台”的兰州市政府和兰州石化外,还有被加入的全市市民和兰州石化员工,大战有无意义,关键是后两者的顾虑是否被妥善化解。

安迅思能源的李莉认为,企业搬迁费用颇为巨大,违法排污等环保问题不能仅靠搬迁来化解,主要得靠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控,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提升,很多企业脱硫脱硝的设备都非常先进但依然有违法排污现象,就说明人的素质和管理的问题非常重要。而除了通报批评兰州石化违法排污事件,兰州市政府应该根据新《环保法》加大执行环保的力度,加大对企业治污的指导力度,做到真正的环境网格化监管。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