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红
据媒体报道,前几天,有社会征信机构在北京、杭州等地进行“无人超市”实验,以此测试个人信用状况。 “是否付钱、付多少钱都由顾客自己决定”。一开始秩序井然,到后来就不乐观,出现了“白拿不付钱”和“没有付够钱”等现象。诚信不诚信,只凭良心说话,从来都不靠谱。
“无人超市”实验除了一时抓人眼球,没有任何科学结论,但实验背后的思维方式值得探讨。我国传统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将道德看作发自内心的规范,往往忽视外部因素的制约。这种思维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道德抽象化,比如抛开具体道德情境,简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诚信问题也是如此。“无人超市”实验,如同将人置于真空环境,让人性直接面对诱惑,有什么结果早在意料之中。
诚信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内心的、没有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行。没有社会规范和外部监督,能够做到慎独的,永远只是极少数人。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少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诚信水平比较高,就社会层面看,这个判断当然不错,但具体到个人就有问题。英国《卫报》去年就报道了该国最大火车逃票案,一位名叫乔纳森·巴罗斯的英国银行家过去5年一直没有为他乘坐的通勤火车支付过全票价格。按常理说,年薪百万英镑、拥有两栋豪宅的银行家,根本不缺坐火车的几块铜板,但是贪小便宜的人性阴暗面打败了他。
只有置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诚信才能相对准确地衡量,否则任何测试都没有价值。因为只要外部诱惑足够大,人性的大面积沦陷将是无可奈何的结果。因此,现代社会从不要求抽象化的诚信,只要求有条件的诚信,比如借款按时还清、考试不能作弊、买卖不能欺诈等等。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诚信,有信用制度撑腰,对当事人有约束力。比如,英国银行家逃票被抓,不仅承受重罚,还要丢掉饭碗。
我国从传统的 “熟人社会”进入现代的“陌生人社会”,必然伴随传统道德的 “土崩瓦解”和现代道德的艰难成长。 “诚信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打破“诚信危机”,既要公民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更要社会探索完善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并伴随一生,这是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我们要借鉴这个经验,抓紧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建立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征信系统,尤其要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构筑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只有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诚实守信才能获得可靠的支撑。
- 记者观察:谁来拯救资本市场的信用 2015/06/12
- 药品包装上的字样构成虚假宣传 消费者告赢药房 2015/06/12
- 沃尔玛进口不合格比利时巧克力约4000千克 2015/06/12
- 北京服装抽检:李宁等品牌羽绒服检测不合格 2015/06/11
- 内蒙古自治区将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考核体系 201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