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又一架通航直升飞机坠落并引发燃烧,机上两人遇难。通用航空安全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根据民航总局发布的《201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通用航空事故为4起、死亡3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结合已有的事故报道梳理发现,相比去年,今年的通航事故呈明显上升态势。年初至今,国内已发生11起通航坠机事故,致18人死亡。“如今通航安全事故较多,主要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通用航空室主任张兵表示,尤其是未获民航局报批就擅自飞行的“黑飞”,为通航安全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黑飞”事件屡禁不止,已成为通航业内公认的祸患。多位专家表示,目前通航企业增长迅速,改善民航局监管手段亦很有必要,如果只是一年一两次的检查,有的企业容易过关,应考虑建立一个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今年通航事故明显增多
9月21日,湖北同诚通用航空公司的一架直升飞机坠落并引发燃烧,机上有两人遇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湖北同诚通用航空公司公开电话,前台工作人员称,该公司主要人员已经赶赴现场处理此事故。
就在一周前,重庆一家通航公司在执行航拍时不幸坠毁,机上4人全部遇难。今年以来,国内已发生11起通航坠机事故,致18人死亡、多人受伤。
相比于运输航空,通用航空一般都是小飞机、低空飞行。用通俗的话来说,常见的大型运输航空就是“空中大巴”,而通用航空则是“空中的士”。但较之运输航空,我国的通航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201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行业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而通用航空发生了4起事故、死亡3人。2013年通航安全事故为13起、死亡6人。
另一方面,资本进入通航产业的热情不减。目前通用航空业已经纳入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范畴,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补助政策。在政策刺激下,各地通航产业园、通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民航专家林智杰表示,随着国家放松通航管制,建立通用航空公司的准入门槛和购买飞机的审批条件都在放松,客观上讲,飞行器越多、飞行次数越多,发生的飞行事故就可能越多。在通航门槛放低的初始阶段,面对较快发展的市场,面对新公司、新飞机、新飞行员较多的局面,通航安全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缩小和公共运输航空业的差距。
安全监管宜疏不宜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通航事故中,大多是因为“黑飞”造成的。多年来,各地“黑飞现象”屡禁不止,成为通航安全之痛。
“黑飞情况仍比较多,主要原因还是低空空域未开放,很多时候不让飞。”张兵坦言,“如果审批很简便,谁愿意这样冒险?被抓到了惩罚也是很重的。”
“通航飞行审批不是难,是非常难。”爱飞行俱乐部董事长、资深机长陈建国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相关审批程序,一次通航飞行往往需要提前一个月报备,两三个月才能飞一班。飞行审批难,也让飞行员无法经常练习,导致他们熟练程度不足,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传统观念中,通航往往与私人飞机联系在一起,是“富人的游戏”。但实际上,通航在灭火、除虫、航拍、石油勘探等作业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候通航飞机急着要去执行消防任务,却要7天审批时间,不‘黑飞’怎么办?”业内人士称。
在林智杰看来,对于通航的安全管理,不能是因噎废食而一禁了之。对“黑飞”的治理,宜疏不宜堵,与其严管飞行审批,让很多合规飞机、有证飞行员因难以申请空域不得不“黑飞”,还不如在简化空域审批的同时,加强安全监管,让无证飞行员无证航空器“不敢飞”,让有证飞行员合规航空器“飞得好”。不过,空域改革的过程并不容易,也并非民航局凭一己之力就可办到的。
在空域尚未放开之时,多位专家认为通航安全保障仍有改进空间。
张兵表示,新成立的通航企业主要精力放在抓市场去了,在安全管理这一块的投入不是特别到位,建议通航企业加强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同时民航局也应提升对通航安全的监管手段。如果仅靠一年一两次的检查,通航企业很容易临时调整到合格,但不代表平时操作时没问题,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把安全管理做得更扎实一些,是值得企业和监管方都来思考的问题。
- 海口:或设公民信用记录平台 统一社会诚信体系 2015/09/23
- 长三角区域信用联动奖惩机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15/09/23
- 社会信用代码国家标准即将实施 2015/09/23
- 纳税诚信企业将优先获银行信贷 2015/09/23
- 发改委:创新适合中小城市发展的信用体制 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