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食药安全 > 正文
分享到:
    
网上购买药物风险高:口碑效应不靠谱
2013-08-02 10:14: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感冒药到降血压药,从抗癌症的“仙丹”到减肥的“灵药”……记者近日对网上购销现状进行深入采访时发现:网上购药的群体大部分都是通过Q Q群、聊天室和互联网上的口碑效应,确定自己买药的途径,不仅不清楚网上药店的资质证明,甚至就是拿到药品也读不懂药品说明书。

 “口碑效应”成网上购药“主渠道”

连日来,记者连续加入了容量为500人以上的12个Q Q群,群里人员基本满员,这些群的主要特点就是网上购物,其中又以网上购药为主要方向。

记者在这些群中进行的调查表明,超过80%以上的成员有过网上购药的经历,70%以上愿意继续上网购药。购买的药品纷繁复杂,既有康泰克等感冒药,也有银杏袋泡茶等中成药,还有专门的群购买的都是海外最先进的抗肿瘤药品。

群名为“快乐巧治”的群里,管理员表示:群里推荐的所有药品都是中老年人的常用药,购药的渠道是从厂家直销,拿到的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1/4。但由于一些厂家害怕被经销商“倒逼”,购买过程的实际价格只能自己知道。记者对这一群里成员单独采访时发现,不少成员都有购药的经历。

网名“一吃香”说:“我在北京工作,老人已经70多岁了,出门买药很不方便,我就在网上买了,然后快递给家里人,不是熟悉的网友我肯定不买。”

群名为“回春法术”就是一个大量采购进口药品的聊天群。群主告诉记者,因为家里老人患有恶性肿瘤,所需要的药品都要依靠国外带进来,从2008年11月就成立这个群,目的是依靠海外的朋友,定期将药品带进国内。几年时间下来,群里成员越来越多,整个群就基本上成为了海外代购先进药品群。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药品都可以带进来。

“网下用药”依赖“熟人经济”

网上购药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用药,尤其是中成药和国外进口药品。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网下用药的关键,就在于依靠自己熟悉的医生、科室主任和网上咨询。

记者对12个Q Q群的随机调查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购药者表示:如果是原来长期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继续使用;七成以上的购药者表示:如果是新药品,则需要前往医院向相关科室医生咨询;六成患者表示自己有“熟悉的医生”,只要电话向他们咨询即可。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熟人经济”,也会不时爆发出大问题。网民“一刀流”告诉记者,他替一位朋友购买的一块抗癌症新药,得到了自己在医院“铁哥们”的认可后才服用,但服用没多久,就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事后认真打听,发现这款药还在“铁哥们”的医院做临床试验阶段,完全不具备上市销售的资质。

广西药剂师协会理事董长卿说:“网上购药和网下用药的依托是‘熟人经济’,但各种新药特效药层出不穷,医生不可能对所有药品了如指掌,只有通过正规渠道销售的药物,而且要经过医生临床诊断,才能确保相应疗效。”

三重手段规避“购药风险”

面对网上购药面临的困境,医药专家、医院药事委员会成员、法律专家和公安部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

一是杜绝购买处方药。我国法规是不许网上药店开卖处方药的,虽然现实中在线售卖处方药的情况并不很少见。国外网上药店在线购买处方药的前提是:传真医生处方给药店核实后才行。如果网上药店或者药品代购者声称不需要处方也能购买处方药,就一定有巨大的风险。

二是“先求医再问药”。尤其是突发性的身体不适、长期积累的疾病,都应该遵循先到医院找医生确定病情,然后再购药的方式,不要因盲目网上购药耽搁了病情。

三是购药过程中应准备“法律后手”。广西南宁市西乡塘法院资深法官朱梁雄说:“即便是网上购药,也应该要求网店提供正式发票,包括购买日期、用药时限清晰的票据,这样才能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问题,也能找到追讨的法律手段。”(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