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记者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已正式出炉,按照规划构想,到2020年,成都市将实现全市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与国际惯例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据了解,此《规划》也是成都市第一部社会信用专项规划。(5月22日《成都日报》)
信用体系建设,无论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各地,都在积极行动。比如出台法律规范来界定信用行为,比如建设“黑名单”,让那些不文明和不守信用的人纳入到规范中来。同时,各地也采用志愿者的形式,通过志愿者渠道形成积极动员气氛,让社会秩序变得井然。不过,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大数据”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在更重要的领域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唯有利用好“大数据”,才能够让信用体系建设落地。唯有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才能够描绘出信用体系建设的最美图景。从这个意义上看,成都市的出台措施,也应该动用“大数据”才能够落地。
“大数据”能够真正让信用系统跃动起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数据产生量增大增强。而如何能够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让其产生价值。这就需要“大数据”技术的发挥作用。相对于信用体系建设来说,由于涉及到多个领域,甚至涵盖生活每个领域。既然如此,从数据量上看就巨大无比,如果不是“大数据”,将这些数据收集并利用的话,将会面临着极大困难。“大数据”的标志首先是信息的海量,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海量信息,将这些信息录入系统,输出价值,这些工作需要依靠“大数据”完成。只有如此,信用体系才能够伴随着“大数据”真正跃动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同时,信用体系贵在能够形成信息联动。比如在信息系统内,如果一个人在北京有不文明行为,他的信息应该实现全国联动,在各地都能够共享。而如此机制,注定也需要“大数据”的助力。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一条信息也不能够遗漏,而每条信息都需要共享,在共享中实现“一览无余”,无论是守信还是失信,都能够“一线牵”,在网络端实现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似乎难以实现。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没有“大数据”支撑的话,更会形成所谓的“漏网之鱼”,即很多失信行为都将消失掉。如此,信用建设也就会有所欠缺,而有了“大数据”,你的点滴言行产生的数据都会汇聚起来,不会丢失。
总而言之,在信用体系建设上,技术支撑至关重要。而技术支撑关键就是利用“大数据”来完善。“大数据”不仅能够汇聚最广泛的信用信息,做到事无巨细,全盘接受;也能够将所有信用信息进行加工再处理,然后产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信用体系框架搭建完成后,顺利完成图景的描绘,让信用建设从梦想到现实。(特约评论员 句月吴)
- 大数据助推信用风险管理创新 2015/05/25
- 让大数据成为信用建设的“矿产资源” 2015/05/25
- 一切数据皆为信用数据 2015/05/25
- 周六福岫玉手镯曝玻璃 金六福纯金耳钉短斤少两 2015/05/25
- 保时捷同款车配不同档次轮胎 指损害消费权益 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