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分析
2012-07-05 16:22:39 来源: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是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是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经开始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这种分工的变化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保障外贸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要争取更有利的外贸条件就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装备制造能力。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它影响着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利益。研究国际分工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制定国家外贸政策和外贸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分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万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2002年)认为“信息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觉到。而激起或助长这一影响的不是‘信息’,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计算机或数据处理对决策、政策或战略所发生的作用。它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作为推销渠道的出现。这是10年前或15年前人们实际上始料不及的事情,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消费才细分、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岗位和劳动市场。”德鲁克指出,电子商务对信息革命的意义与铁路对工业革命的意义相似。徐正华和马智胜(2004年)认为电子商务是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廖玉麟(2000年)认为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本文拟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分工的特点和我国的对策。

一、国际分工理论

分工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经济效率的追求,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好处在于获得分工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得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他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分工能给贸易双方带来好处。

分工的外在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业发达国家不得不向国外寻找和建立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市场,扩大了国际分工。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分工提供了物质条件。

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大小。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观点(即斯密定理),他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扬格进一步深化了斯密定理,提出了“劳动分工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水平”,即扬格定理。这不是同义反复,因为首先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即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中间产品才可能被分离出来,这是斯密定理的内容。但同时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因为一方面市场很依赖于购买力,即实际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又依赖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使生产链条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企业,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生产链条的环节之间也在相互促进,从而使市场规模扩大。在这种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过程中,引起了报酬递增并最终导致经济进步。

劳动分工的水平还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一方面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另一方面产品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交易是需要费用的。分工越发达,交易次数及总交易费用越高。人们必须比较交易费用与分工的好处。如果交易费用超出分工的好处,人们不如自己生产而不分工。交易费用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交易的效率越高,费用越低,反之,交易费用就高。因此,交易效率越高,分工的水平也越高。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电子商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企业所讲电子商务是狭义的,一般是指人们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商务活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从整个社会讲的电子商务是广义的,它是指各行各业种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分析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般从广义来分析。电子商务具有虚拟化、低成本、效率高和透明的特点。电子商务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深入到生产、交换、消费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经济。

所谓电子商务经济,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网络为基本工具的生产方式。从经济特征和技术背景来说,电子商务经济就是“网络经济”;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来说,电子商务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的知识的作用上来说,电子商务就是“知识经济”;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特征来看,电子商务经济就是“数字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经济形态。

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范围扩大了,交易效率提高了。

首先,电子商务推动“无国界”全球大市场的形成。电子商务地出现,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格局,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Internet为载体的“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这种市场被称为虚拟市场。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客商可以汇集在这个虚拟市场中,消除了距离的障碍,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虚拟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与服务等有关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充分、自由的流动。

其次,电子商务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费用。一笔交易包括三种流,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与传统交易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可以通过网络瞬间完成。首先是文件处理成本的节约。通过调查表明,在传统的辅导贸易业务中,一笔进出口业务需要处理相关单据约200份~350份,业务流程可长达数月,而纸张打印及差错的总费用约用货值的7%。如果应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简化数据处理程序、缩短文件处理周期,而且可以消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大大降低成本。新加坡贸易网在运用之前每次报关需要3天,花费12新元~25新元,应用EDI以后,每次报关只需15分钟、1新元~2新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新加坡节省6亿美元文件处理费用。其次可节省传统业务中往返、住宿等许多交易中的人员费用。

再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速度更快。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规避市场不确定性,应对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纷纷开始通过外包和全球采购等方式剥离加工制造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甚至直接出售国内外的生产性分支机构,形成价值链模块化。所谓价值链模块化,即某一行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节点间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也是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分工的深化主要表现在分工的精细化和水平化。

国际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经开始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就是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工体系。水平型国际分工就是工业品生产的专业化协作,而且是有层次的。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是某个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应过程的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区段、不同的环节在不同的空间区位完成,它是区别于在一个工厂内部完成整个工序流程的一种生产方式。国际的产品内分工是把不同的工序、区段和环节展开到不同的国家,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础要素。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一个是比较优势,一个是规模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产业内分工提供了条件。

三、结论和启示

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这种发民表现在产业内分工和水平型分工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演进为产业链条和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在生产环节,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这就意味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果我国继续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外贸条件会不断恶化,外贸利益会不断减少。要争取有利的外贸条件就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装备制造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