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月饼券价格纷纷跳水,网络上转让月饼券的信息又多了起来。一些“月饼黄牛”纷纷采用“低买高抛”的手段赚取差额。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月饼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期货类的金融商品”,成为月饼厂家和黄牛党的牟利工具,而最后埋单的却是消费者。
中秋临近月饼券转让忙
由于这两天是最后的提货期限,网络上月饼券价格纷纷“跳水”。中新网财经频道在淘宝网上发现,销量最高的哈根达斯238型月饼券售价为每张160元,约为原价的7折左右。而在58同城、赶集网上,这款月饼券的转让价仅为110元-140元。五星酒店月饼更是以白菜价甩卖,华天一款原价468的月饼在赶集网上的转让价仅为150元。
与此同时,在百度搜索“月饼券转让”,即可找到数30多万条信息,内容多是一些网友转让手头多余的月饼券。据《深圳特区报》25日报道,如今在网络上活跃着一批“职业买家”,大批量低价收购各式月饼券,以致有网友发帖转让时特意标注“拒绝职业买家”,甚至有网友抱怨,“职业买家不停打进电话,太烦人。”
业内人士表示,月饼是季节性消费品,越是临近中秋,月饼券就越是廉价。在中秋前的一个月左右,买方和卖方市场比较活跃。那时候还没到月饼上市高峰,回收折扣一般在五折左右。收购最多的是星级酒店的月饼券,主要以高端为主,但处理的折扣却比较低,往往是卖的人多,买的人很少。而蛋糕甜品店的月饼券,有兴趣的人就比较多,因为这些礼券如果不换月饼的话,还可以换蛋糕、水果等其他东西。
月饼券成厂家、黄牛牟利工具
近年来,随着月饼券的流行,一条围绕着月饼券而产生的交易链条也随之形成。月饼券也成为月饼厂家和黄牛党牟利的工具。
《南方日报》25日报道指出,以一张100元的月饼券为例,黄牛以6折的价格从厂家购入,再以7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不少月饼券是用来馈赠或福利发放的,因此商家看准很多收到月饼券的人并不会真正换购月饼,而是选择卖出变现,于是厂家就以5折、或者更低的价格回收,在这个过程中,在无需生产任何月饼的情况下,厂商就可以轻松赚得10元的利润,而黄牛则通过低买高卖来获取差价。而且如果黄牛最终没能把收来的月饼券都卖掉,厂商还负责回收。
业内人士指出,月饼券转了一圈,厂家实际上却并未卖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月饼,月饼票演变成了一种“期货类的金融商品”。也就是说,在这一环节中,厂家卖了一张自己印制的“纸”,就可以赚取相当于券面面值1折的真金白银,黄牛也有了利润,而最后埋单的却是消费者。
中国广播网25日评论称,象征团圆的月饼变成凭空赚钱的金融期货,不仅因为精明的黄牛无孔不入,更因为中秋的团圆文化正日益被泛滥的送礼文化所取代。一张小小的月饼券,送的人意在券上的表面价值,收的人更无所谓月饼的品质如何。于是,在一次次的流转中,月饼愈发虚拟、黄牛更加猖狂,人情日益淡漠。
期货式营销遭网友吐槽
@蜜薬:我对这些券真是很反感,如果是单位福利什么的,要发钱直接发50、60都好,非要发面值100,然后卖来卖去的,最后只能5折卖掉,虚伪的要命。
@In2finity:要的还不就是一个礼到吗?你以为,送人家月饼别人就吃啊!还不是转手送给别人,月饼券是没用,但是至少没有浪费月饼啊。
@上海白银时代:不禁让人联想到发行“月饼”期权,既可以进行实物交割,又可以投机获利。但绝大多数是在到期日前赚取差价,获取高额利益,只有少量用于提取现货蚕食剩余价值!
@Daniel-LMX:厂家/黄牛/个人都赚了,利润来源于企业的节日费用,难怪连洋品牌也加入到这门稳赚的生意里。
@MsViv:所以公司发了月饼券一定要去拿,拿回来自己不吃送给邻居孤儿院老人院环卫工人也好!!!!就不能让奸商空手套白狼!!!
- 网购月饼大战剑走偏锋 非主流款式吃香受捧 2012/09/14
- 网购月饼大战激烈 非主流占半壁江山 2012/09/14
- 月饼券堪比“期货” 4折收7折卖催生灰色利益链 2012/09/25
- 网售北京稻香村月饼券为假冒 2012/09/25
- 稻香村发声明:网售北京稻香村月饼券为假冒 2012/09/25
- 今年中秋月饼券作别霸王条款 2012/08/22
- 网购月饼成投诉新热点 2011/09/07
- 月饼券节前三五天就过期 有效期被指是霸王行规 2012/09/03
- 月饼 黄牛 已扎堆 现身 上海滩 声称倒券 赚15%差价 2012/08/22
- 月饼黄牛已扎堆现身上海滩 声称倒券赚15%差价 2012/08/22


- “库巴购物网”频频遭投诉 电商再遇冰...
- 淘宝漏洞衍生灰色产业链 电商信用面临...
- 纳纳购案终结 消费者赢了名誉输了金钱
- 商战变“火拼” 无序竞争亟待信用监管
- 奢侈品电商成掘金点 信用监管保障健康...
- BCP参展第三届网交会 加快信用认证...
- 2012年重点战略合作项目推介会圆满...
- 3C电商大战火热 信用或成制胜要诀
- 电商跨界容易越界难 行业亟需信用“无...
- 童装行业问题多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 电商618血战拼价格难觅“又一春”
- “寿衣门”呼吁网购评价体系亟待重建
- 共建诚信家园 同铸食药安全
- BCP携认证网站参展2012网购会
- 第二届北京电商大讲堂:“服装电商的蓝...
- 2011开启诚信新纪元(新年特刊)
- 广东国际电子商务信用服务平台岁末上线
- 河北推行电商企业信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