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企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问题
2016-10-31 10:08:28 来源:人民论坛网
 失信行为的出现,表明市场机制的失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一百多年来市场体系的完善看,对付失信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

失信行为的出现,表明市场机制的失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一百多年来市场体系的完善看,对付失信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事先的筛选过滤,就是事先管制的方式,把失信堵在市场之外。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成本非常大,而且这种方式会因为管制导致更多的失信行为,我们身边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尤其是70年代末开始的规制改革运动,对事先管制的方式是基本否定的,尽管某些领域会有存在。第二种方式,就是信息披露,强调通过披露来进行监管,只要信息是对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会消除,这其实就是现代监管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信用制度的价值所在。包括08年金融危机以后对政府职能的再反思,也都没有改变这一基本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发展。比如2000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公平披露规则,就是要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同时向所有的投资人披露,而不是过去的选择披露,往往是机构投资者先获得信息。

我归纳信用机制有四个特点:一是现代的信用机制确实都是政府来推动建的,各国政府监管制度其实是引入了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同于最初的自发探索。二是信用机制的本质功能是信息分享,通过信息的发布和交换,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29个国家的信用机制进行过比较研究,很多结论非常有意思。至于对于信息本身的评价,由接受者、使用者独立做出。由于不同主体的风险偏好不同,对于同一信息的主观评价完全有可能不一样。比如说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披露,如并购,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其实不同的主体做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三是机制会持续发挥作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使失信者承担持续的后果。四是信用机制是一个软约束,通过市场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是一个法律制裁那样的硬约束。硬约束必须体现许多法律原则,如处罚必须法定、特定,一事不再罚,必须能提供合法的预期。

我们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呈现比较明显的两个阶段的特点。从2001年国家层面要求推进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方案,2007年国办发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这属于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建设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最近两年,信用体系建设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从规划纲要、33号文,都转变到以建设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现在出台了好多联合惩戒方面的文件,联合惩戒的功能越来越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这种转变显然有比较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主管部门的几次变化,值得思考。

以政府机关的联合惩戒机制为重点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应该说法律上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是制度的主要功能的改变。信用机制的作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至于哪些行为属于失信,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判断标准,由此形成一个市场的多元信号,供市场主体交易参考。评价主体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就是信用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统一制定失信的标准,就会丧失市场多元信号的长处。而且,各个部门都会把自己的管理领域纳入失信范畴,搭便车,使失信的外延被扩大。

第二会大幅增加行政机关的任务。由政府机关来确定哪些行为失信,必然需要额外进行制度建设。比如,教育科研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探索建立完善教育和科研机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评价与考试招生、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这是一项极为复杂、投入巨大、产出很难预期的任务。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原来的本职工作本来就没有做好,新增加任务以后,工作会更做不好。

第三会混淆信用机制和执法机制的边界。执法属于硬约束,所谓硬约束就是一定要有法律授权,要有程序有机制,而且要赋予相对人可救济的机制,提供可预期性。以惩戒为中心的信用惩戒,以失信之名,有些情况是实行了行政处罚之实,甚至后果远超行政执法,但是又避免了执法监督的救济机制。所以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哪些行为属于失信,失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执行。这些都不利于权利保护,也是违反处罚法定这些基本原则的,就会对市场主体产生不确定性。奖励方面,政府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是不是符合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比如我们现在办行政许可,甚至可以容缺受理,从法律角度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措施,如果容缺受理侵犯了第三人的权利,怎么承担责任,这都有一些问题。

第四会抑制自发机制的生成。由政府来判定失信行为,政府决定联合惩戒,那么这种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基于社会分享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的焦点是模糊、错位的。它间接就要抑制社会信用体系的生成,导致社会和市场共治机制的延后发育,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

政府联合惩戒机制当然不是不重要,但那属于执法协作与执法信息共享层面的问题,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设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下一步的方向,我的建议是聚焦重点,做好该做的事,尽量少做或者不做不该做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