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评价体系需要诚信来把关
2012-06-11 15:05:33 来源:通讯日报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让网购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扭曲的“诚信”却搅乱越发红火的消费市场。近段时间,关于网购评价后引发的消费纠纷频繁出现,从“秽物包裹”、“寿衣门”到所谓的“专业改差评师”、中差评生效滞后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还给网购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亟待监管归位,以诚信把关。
网购信用评价是指网站引入的网购评价系统,让消费者在购物后对购买商品进行评价。按照规定,在交易发生后的3-45天内消费者都可作出评价,若45天后仍未评价则系统自动给出好评。而实际上,这个看似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评价系统,又有多少真实性?又能给消费者多少保障呢?“给不起”的中差评让消费者又是质疑,又是受伤害。
其一,中差评生效滞后凸显管理漏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称,消费者日前在淘宝网购买商品后给予“中评”,但超过48小时后仍不生效。而按照规定,为给买卖双方留出沟通时间,中评和差评会在48小时后生效。对此,淘宝网客服相关人员解释称“因网络原因系统有滞后性”。
其二,买家差评遭遇威胁暴露监管盲区。本是天经地义的如实反馈,却不断遭受卖家的“打击报复”——网购给差评卖家寄来精神药、网购差评换来“午夜凶铃”、支付宝账号被人更改等等新闻案例屡见不鲜。可以说,骚扰买家、威胁信用评价严重威胁到消费者身心,已远远超过售假的危害性。
其三,沦为非法牟利工具触犯法律底线。网购差评催生的职业“修评师”,在法律人士看来,其骚扰、恐吓买家的行为涉嫌侵犯买家隐私权和名誉权,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
如此种种,反映出网购评价体系乱象丛生的“潜规则”,原本诉求诚信的根本却向着负方向发展,网购差评体系亟待升级完善。
就市场而言,网购市场需要诚信把关,尽快改革评价制度,对恶意差评事件加大打击力度。
就监管而言,正如业内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应对网店证照、商品质量、诚信经营、退换货制度等进行监管,还应承担起网络市场行为、交易行为、服务行为等监管职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消费维权的层面上,这样才有助于推进网购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网购评价问题频出 多方呼吁第三方诚信把关 2012/06/12
- 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信用研究 2012/06/14
- 企业信用评价成为监管抓手 哈18家企业被清出市场 2012/06/15
- 网购差评扭曲“诚信” 亟待监管归位 2012/06/19
- 网购评价体系需第三方机构监督 2012/06/19
- 拿什么拯救中国企业的信用缺失 2012/06/18
- 电商价格战难掩发展困局 假货之殇笼罩行业未来 2012/06/25
- 严管造假源头会计所 鹏城违规面临重罚 2012/06/18
- 商务部与各协会共建行业信用体系 2012/06/15
- 诚信的前提是遵守规则 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