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了十余年,华为、中兴仍然没拿到美国市场的“绿卡”,相反,却屡屡受卡。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华为来到美国,由资深副总裁陈朝晖(Charlie Chen)带领的华为先遣队择邻而居,把自己在美国的第一个分支机构设立于科技公司扎堆的德克萨斯州Plano市。
三年后,当华为总裁任正非前往“检查作业”时,华为美国公司还几乎没有签过一个大合同,甚至很少有人能准确读出它的名字。像觊觎其他海外市场时一样,相信水到渠成的华为选择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战略:首先安营扎寨,进入美国市场;其次获得一些外围合同;最后打入以AT&T、Verizon、Sprint、T-Mobile为首的主流运营商市场。
但足够的耐心,并没有换来敲门砖。截至目前,华为不仅被排除在美国主流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门外,而且还屡屡被美国商务部、国会、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等以可能损害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其在美国的商业交易。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兴通讯(0763:HK;000063:SZ)身上。中兴美国子公司创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Richardson,直到2006年,中兴才在美国市场取得实质性的合同,一家名为Oceanic digital Jamaica的公司采购了中兴的网络设备。据中兴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在目前美国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网络基础设施市场中,中兴去年的收成还不到3000万美元,且业务均为二、三流运营商的农村地区网络覆盖。
今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有关华为、中兴设备可能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调查报告。尽管该报告所涉及的核心网络基础设施市场,这两家公司几无实质性涉足,由此对其业绩带来的直接冲击比较有限,但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梦,梦难圆。
“政治因素和竞争对手出于商业利益的背后游说,是华为、中兴美国屡屡被动的两大主要原因。”一位在华为工作了8年的前中层员工对记者分析说。
美国市场的深耕薄收
与欧美跨国公司上世纪80年代蜂拥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受到的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不同,华为、中兴的美国故事要草根得多。
为了入乡随俗,华为在2001年设立其美国公司时,没有沿用以汉语拼音拼写的公司名称,而是选择了更具国际化意味的Futurewei。但在最初进入的两年内,华为仍可谓寂寂无名。很多人知道它,是因为2003年思科发起的一场诉讼。
2003年1月,正当中国人准备迎接春节,思科一纸诉状将华为告上德克萨斯州的联邦法庭。这家全球最大的企业网络设备商在70页的诉状中,列举华为种种“罪状”,其核心就是认为华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当时,华为对外称,Futurewei进入美国不久,主要的职责还是研发,市场销售并未完全展开。但占据美国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主导地位的思科,已经意识到这家在中低端市场极具价格竞争力的对手,已经不愿蜷居于亚洲。思科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尽管发展到2004年,该诉讼以华为、思科各自发表声明和解而收场,但华为在美国“一夜成名”的代价则是,不少人总是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对华为等中国公司先入为主。
中兴通讯的一位高管对此也感同身受。该高管在2005年来到美国时发现,自己拜访的很多大中型运营
商和一些美国政府机构,都首先会把中兴理解成一家与非洲、印度等地市场相联系的厂商,擅长打价格战,且对中兴的国企股权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多有顾虑。
这位中兴高管曾在一个场合回忆,他只能一步一步地解释说:中兴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众公司;中兴是一家研发推动的公司,每年都把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
面对美国市场的“傲慢与偏见”,华为和中兴只能以足够的耐心来应对。
正如华为在其美国公司官方网站上所言:“自从2001年在美国设立第一个办公室以来,我们就致力于成为美国的就业机会提供者、本地经济的贡献者,以及社区的积极参与者。”
在这个思路下,华为选择了在美国不断进行投资、雇佣当地人、设立研发中心。
从华为获得的数据显示,华为在美国的研发投入从2006年的1600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3亿美元,增长了约15倍。华为每年会把美国营收的17%投入于在当地的研发,截至2011年累计在美国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
2011年,华为在Plano的北美地区总部办公面积已经扩大到10万平方英尺,并在美国设立了12家分支机构和7个研发中心,员工数超过1100人,其中75%的雇员在当地招聘。目前,华为美国公司的员工已经增加到1700人。
第三方学者Dan Steinbock在其撰写的《华为在美国》的报告中说道:“与其他跨国公司在投资地主要雇佣中低层员工不同,华为美国公司的很多技术负责人、资深经理和管理层都是美国本地人。”
为在美国运营商中建立起信任,华为从思科、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SUN、北电等公司招揽多个高管,并向ADI、博通、戴尔、飞思卡尔、惠普、IBM、微软、甲骨文、高通、德州仪器等美国公司采购软件、元器件、芯片和服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华为对美国公司采购累计约300亿美元。
此外,华为在美国也效仿其他跨国公司,资助高等教育和研究项目。2011年,华为此项支出约为1000万美元,多年来的合作对象包括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知名研究型大学。
- 国货尴尬“海淘”风生水起 信用卡安全成隐患 2012/09/10
- 华为中兴遭遇反倾销 知识产权保护是关键 2012/09/24
- 分析称三星专利战失利主因是实力已逼近苹果 2012/09/02
- 商务部通报上半年我国商务运行的情况 2012/08/20
- 互联网行业再现"封杀"潮 专家建言理性竞争 2012/10/12
- 天津市工商部门发布卖车四大“潜规则” 2012/09/27
- 电子商务入门必修的10个概念分析 2012/04/01
- 信息化十大关键词 勾勒电子商务发展史 2012/09/05
- 电子商务发展史上不可不知十个词 2012/09/05
- 电子商务发展史十大关键词 2012/09/07
- 2012中国行业信用评价推广与应用研...
- “库巴购物网”频频遭投诉 电商再遇冰...
- 淘宝漏洞衍生灰色产业链 电商信用面临...
- 纳纳购案终结 消费者赢了名誉输了金钱
- 商战变“火拼” 无序竞争亟待信用监管
- 奢侈品电商成掘金点 信用监管保障健康...
- BCP参展第三届网交会 加快信用认证...
- 2012年重点战略合作项目推介会圆满...
- 3C电商大战火热 信用或成制胜要诀
- 电商跨界容易越界难 行业亟需信用“无...
- 童装行业问题多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 电商618血战拼价格难觅“又一春”
- “寿衣门”呼吁网购评价体系亟待重建
- 共建诚信家园 同铸食药安全
- BCP携认证网站参展2012网购会
- 第二届北京电商大讲堂:“服装电商的蓝...
- 2011开启诚信新纪元(新年特刊)
- 广东国际电子商务信用服务平台岁末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