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借助迅捷的大众传媒,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突发事件因其事起骤然,短时间内各方力量交集,多家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对政府的管理应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对类似事件的具体应对中,有的因及时果断“早说话、说对话、会说话”,为政府的后续处置赢得了先机;有的则因处置不善,甚至引发了新闻次生灾害,一度使工作陷入被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但当今各级政府身处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风险社会”,面对种种突发事件,政府应培养怎样“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如何借助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动员?如何避免相互推诿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
媒体、网络报道是封堵不住的
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以往突发事件,由于政府担心信息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稳定,因此要求控制媒体,不予报道。但是在当今媒体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所有网民都是“记者”,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放上网。因此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技术上,封堵媒体和网络都是错误的。所有的突发事件,媒体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甚至早于处置事件的官员;网民也会大大早于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此时,重要的是宣传部门也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接待记者,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地为记者和公众提供信息,有针对性的主动引导舆论。
抑制网络非理性情绪需加强引导
突发事件发生后,过去政府往往不愿公开,怕媒体添乱,引起公众恐慌,影响政府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南京在这方面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邓府巷拆迁户纵火事件。当时按照传统的新闻管理方法,要求媒体不予报道,结果政府、主流媒体失语失声,网上炒开了,最后全国媒体、网络都争先报道此事,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04年南京栖霞区、下关区又发生类似事件,当地政府迅速拟定新闻通稿发布给媒体,结果一切平静,没有形成舆论热点。原因在于,政府有针对性的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真相,谣言就没有传播的空间,政府也塑造了诚信责任的形象。正如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政府新闻学》序中写道: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
风险雷达追根溯源 提供舆论引导有力保障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如果没有被摆在重要位置或处置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事故处理本身,还会引发新的次生灾害。
风险雷达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利用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云计算处理平台,采用全球独创的专利技术“PeopleRacnk”算法,所开发的舆情监测系统支持对海量信息库的高效搜索以及对于各种论坛、贴吧、博客等网站进行垂直抓取。其独有的溯源追踪功能有两大特点:一、人物追踪,能对可疑作者进行自动监测追踪,挖掘其发布的文章并分析其善于使用的词语;二、ID追踪,可根据某一网民ID,快速挖掘出该ID在全网内注册站点及所发表的文章。在溯源追踪功能基础之上,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可实现自动计算分析文章语料与内容大意,并从全网范围追溯其转载文章,对抓取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最终发掘其源发帖源发地,分析其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
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强大的溯源追踪功能可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专业的舆情来源追踪、分析,并可自动生成舆情趋势报告。相关部门借助风险雷达(yuqing.bcpcn.com)可在舆情真正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辟谣,掌握了舆论导向的主动权,让人民群众快速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避免了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谣言制造祸端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引导该事件的发展,树立了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
- 铁道部哭穷不能规避社会责任 2011/11/18
- 【新闻】求职跳槽找工作区域商务信用平台揭开企业面纱 2011/12/30
- 【微博】求职跳槽找工作 区域商务信用平台揭开企业面纱 2011/12/01
- 【舆情分析】湖北纪检干部惨死办公室 疑遭人报复 2011/11/09
- 舆评:制造医患矛盾成公众孽缘 2011/11/04
- 【新闻】求职跳槽找工作 区域商务信用平台揭开企业面纱 2011/12/16
- 健力宝“奥运金罐”到底忽悠了谁? 2011/11/15
- 【舆情分析】江苏丰县校车事故 政府缺乏信息透明诚意 2011/12/23
- 【舆情分析】发改委重拳出击反垄断引发舆论热议 2011/11/21
- 【新闻】采购人员获取企业信用区域商务信用平台是重点 201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