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舆情动态 > 正文
    
【舆情分析】持续围观有利于揭示真相
2012-06-04 15:09:05 来源:人民网舆情

“今晚是深圳最美的一个夜晚:我们都要早起,养家糊口,但今晚很多深圳人没睡,摸索‘5.26’真相。”这是深圳交警召开“5.26” 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第二天凌晨,主持人闻正兵发出的一条微博。在此之前,深圳交警针对舆论的质疑一一做了回应。面对如此重大的交通事故——其恶劣的社会后果,加上舆论附加的想象,标签化和阴谋论收获的民意涌动,由此放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深圳警方以其专业和对民意的体恤,快速反应,化解民众焦虑,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示范。而在此后,面对回应,公众继续提出质疑,或许将促成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民众,尤其是网友,在此期间的围观冲动,以其积极性、合法性和有序性,为媒体和民众参与社会监督提供指引。

 

说事件重大,有以下几个要素可供参照:首先,从事件本身而言,几个细节耐人寻味,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肇事者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开老板的跑车前往酒吧似乎有违生活常识;其次,警方迟迟未公布现场视频,也给人以欲盖弥彰的想象,另外,肇事司机逃逸后自首,其时距事发长达7小时,不排除有串供的可能。而在警方公布现场视频后,有网友质疑画面经过了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看似扑朔迷离的表现背后,还隐藏着阴谋论滋生的社会土壤,例如肇事者的普通职工身份,无疑具备“临时工”的基本特征,“临时工”在重大事件的惯常处理中,经常替人受过,舆论据此认为其顶包,亦符合生活经验;另外,事故中其他的因素,如跑车,亦刺激大众神经——它既是当前社会阶层对立的导火索,也是激发民众怨念和愤怒情绪的标志性意象。

 

大凡植入“富二代”、“官二代”这些所谓特殊利益集团,社会事件的影响力就不同寻常。表面上看,民众是在据理力争,力求还原真相,而在其背后,却在借力打力,追求某种抽象的社会正义。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许多有着一定影响的社会事件,它所表现出的惊世骇俗,以及相关当事人对道德底线的固执的视而不见,绝非个人的激情表演或变态发作,而是水涨船高之后,泛起的零星浪花。浪花下面的暗流涌动具有更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从个别社会事件指摘社会风气并罗织社会矛盾,确有其片面性,但是,作为深处暗流之中的民众,无疑对社会有着更为切肤的体会,而他们的敏感,除了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噱头式的呈现和对负面新闻的特殊偏好外的影响外,现实生活中的观感无疑也在左右个人认知。如此多方的角色扮演,有利于测量了当下社会矛盾,而类似“5.26” 交通事故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响,无疑与这样的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警方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刑侦意义,还有其心理安抚的特殊价值。这并不是说,警方一味要做民意的尾巴,甚至按照民粹的甚至是无理取闹的要求开展工作,回应民众提出的每一个质疑,而是说,应该针对事件本身做足工作,给出经得起推敲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从类似杭州“70码”事件看,警方能否在后者做好自己的角色扮演,就决定了能否防止舆论的“次生灾害”。

 

此事件中围观者的表现,为民众参与社会监督提供了范本。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尽管有着便于舆论传播的诸多要素,比如有着临时工潜力的普通职工,象征“富二代”的豪车等,但促使事件传播的并非全来自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传播“硬件”,其传播效率还取决于事件细节的疑点。本着这些具体的质疑,围观者能否表现出足够的参与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验证公民意识觉醒的程度。公民意识不能选择性觉醒,否则就与其精神背道而驰,然而,值得警惕的是,现今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确存在选择性觉醒的现象,公民对弱势群体或突发事件的关注过度依赖其新闻属性,那些由雷人雷语或低俗情节造就的社会事件很容易成为舆论焦点,而那些弱暴的没有新闻性的弱势群体的呼吁却成为沉没的声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