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舆情知识 > 正文
    
舆评:“3.15”运动式维权不可持续
2012-04-11 09:12:12 来源:人民网舆情

近日,舆论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诉说曾经遭遇的消费陷阱,媒体用大量篇幅曝光不良商家,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备受瞩目。舆论监督蜂拥而至,成就了“3.15”运动式维权现象,不同群体以不同形式介入这场运动,运动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受到了质疑。

 

微博时代的危机公关

 

历年的“3.15”晚会都是消费者维权日的重头戏,是影响力最大的舆论曝光台。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一系列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其中涉及了部分知名企业,如麦当劳快到期甜品换包装再卖、家乐福售过期品、广告公司通过中国电信发垃圾短信、招行工行员工兜售客户信息等。晚会曝光的现象随即引发网络热议,相关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进行危机公关,其中就包括微博途径。3月16日,中国电信、家乐福、麦当劳等企业均通过微博回应媒体的曝光,表示将展开调查,回应媒体监督。

 

和突发事件相比,此类危机公关行为难度更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两者在危机属性上有所差异,突发事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传播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事态发展的方向受到舆论监督力量左右的同时,危机公关方的技巧运用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说,突发事件中,任何单方面的表态都不具备足够的权威优势。而类似“3.15”晚会的舆论监督现象则不一样,危机公关方的媒介素养和网咯技巧运用,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极其有限,企业不法行为一经曝光,普通网友通常以其亲身经历回应媒体的监督,为媒体监督的客观性完成了二次论证。例如此次晚会麦当劳被曝光后,网友“托尼姜”就在微博中表示,“曾经因吃了那的汉堡,整的一夜肚子难受。”

 

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危机

 

舆论并非一味指责被曝光企业。针对“3.15”晚会曝光麦当劳快到期甜品换包装再卖,《新民晚报》在微博上发起“麦当劳和央视,你信谁?”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30%的网友表示相信央视,近37%的人表示相信麦当劳,而近34%的人则表示都不信;由《青年报》发起的“麦当劳,你还会吃吗?”的调查显示,近15%的人表示会“照吃不误”,近12%的人则表示“再也不吃”,而近26%的人则表示“相比地沟油、毒牛奶,这是小事。”

 

媒体舆论监督公信力遭遇危机。有网友批评媒体的选择性监督现象,网友“一炮手语录”说:“对于消费者而言,‘3.15’是个无奈的节日;对于商家而言,‘3.15’是个提心吊胆的难关”。网友“想飞的狗”也对媒体扎堆监督表示怀疑,认为“媒体如此声势浩大地参与监督,更像是正义感责任感陡增的集体狂欢”。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非法网站看到消费者期待维权、企业害怕被曝光这一特殊市场,套取消费者投诉信息,并向企业收费删帖,将“3.15”变成“发财节”。

 

消费维权应该常态化

 

运动式、晚会式的消费维权在短期内能产生一定影响,促使企业加强自律,但从长远看作用极其有限,更多原生态的消费者维权现象,因为种种原因,经常得不到重视,普通民众的维权成本仍然过高。个中原因,除了媒体对该领域的介入意愿不强,消费者有效的维权渠道有限,此外,还因为消费者个人遭遇的伤害有限,维权动力不足。

 

消费维权需要社会通力合作,从现今看,尤其需要社会维权意识觉醒,网友“翔飞银杏苗木”感叹:“如果没有‘3.15’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天天是‘3.15’又是什么样子?‘3.15’不是等‘3.15’,而是要天天是‘3.15’ ,要主动出击才叫‘3.15’。”由《深圳特区办》发起的“‘3.15’曝光节目常态化,您赞同吗?”的调查中,近40%的网友指出曝光节目应常态化。消费维权不能只是依靠媒体和消费者的零敲碎打,政府部门还应参与进来,为消费者伸张正义。只有当公权力机构,社会的监督力量,以及消费者三者形成合力,消费维权常态化才能得以实现。

相关文章